急性胃肠炎是怎么发生的?

急性胃肠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肠道菌群调节、就医干预等方式缓解。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是急性胃肠炎的常见原因。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消化道,破坏肠黏膜导致炎症。患者可能出现水样腹泻伴低热,儿童更易出现脱水。治疗以口服补液盐为主,严重时需静脉补液。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补液盐Ⅲ等药物。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病原菌感染可引起细菌性胃肠炎。常见于进食未煮熟的海鲜或变质食物,伴随腹部绞痛、黏液脓血便。治疗需针对病原菌使用抗生素,如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出现持续高热或血便时应及时就医。
暴饮暴食、过量摄入辛辣刺激或生冷食物可能诱发非感染性胃肠炎。胃酸分泌异常和胃肠蠕动紊乱会导致上腹饱胀、嗳气等症状。建议暂时禁食4-6小时后,逐步进食米汤、馒头等清淡食物。可热敷腹部缓解痉挛,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复方颠茄氢氧化铝片。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某些抗生素可能损伤胃肠黏膜。表现为服药后出现的胃痛、黑便等症状。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改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抑酸剂保护黏膜。使用抗生素时可配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调节菌群。
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较常见。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腹泻伴果酱样便,可能持续数周。确诊需粪便检测,治疗常用甲硝唑片、替硝唑片等抗原虫药物。疫区旅行后出现慢性腹泻需排查寄生虫感染。
急性胃肠炎期间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使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恢复期选择低脂低渣饮食,避免奶制品和粗纤维食物。注意餐具消毒和手卫生,生熟食材分开处理。腹泻超过3天、出现血便或持续高热需及时就医。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出现脱水症状应立即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