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如何诊断

消化内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258次浏览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可通过临床症状评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方式诊断。该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环境刺激、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体重下降等症状。

1、临床症状评估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排便频率、粪便性状、腹痛部位及程度、有无发热或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包括持续4周以上的黏液脓血便、左下腹痉挛性疼痛、排便后缓解的里急后重感。需记录症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同时排除感染性肠炎等其他疾病可能。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发现贫血或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和血沉常提示炎症活动。粪便钙卫蛋白检测能反映肠道炎症程度,粪便培养和寄生虫检查用于排除感染。严重病例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或电解质紊乱,需通过生化检查评估。

3、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可见直肠开始连续向上蔓延的黏膜充血、糜烂、浅溃疡,伴血管纹理消失和颗粒样改变。初诊需行全结肠检查并多点活检,内镜下严重程度分为轻度(黏膜充血)、中度(自发性出血)、重度(深溃疡)。胶囊内镜或小肠镜用于排除克罗恩病。

4、影像学检查

腹部CT或MR肠道成像可显示肠壁增厚、黏膜强化、结肠袋消失等改变,主要用于评估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或肠穿孔。钡剂灌肠现已少用,但可发现结肠缩短、铅管样改变等慢性期特征。超声检查对监测肠壁厚度变化有一定价值。

5、病理活检

内镜下取材的组织病理显示隐窝结构扭曲、隐窝炎、隐窝脓肿等慢性炎症改变,杯状细胞减少及基底浆细胞浸润是特征性表现。需注意与感染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炎、药物性肠炎等鉴别,特殊染色可辅助判断是否合并巨细胞病毒等机会性感染。

确诊后需长期随访监测,建议采用低渣饮食避免刺激肠道,补充铁剂和维生素改善贫血,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急性期需限制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缓解期可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定期复查结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等治疗方案。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便血加重时须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