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症状和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小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和飞沫传播。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能导致肢体瘫痪等严重后果。
脊髓灰质炎初期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常见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之间,伴有头痛、咽痛、食欲减退等类似感冒的表现。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胃肠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持续1-3天,容易被误认为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此时病毒已在咽部和肠道大量复制,具有较强传染性。
随着病情发展,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后会出现颈背部强直、肌肉疼痛和感觉过敏等典型表现。患儿可能拒绝他人触碰肢体,平卧时出现特殊体位如头部后仰、膝关节屈曲等。部分病例会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以下肢多见,表现为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瘫痪通常在发热后2-5天内达到高峰。
严重病例可发展为延髓麻痹,出现吞咽困难、发音障碍、呼吸肌麻痹等危及生命的症状。长期瘫痪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畸形和肢体发育障碍。少数患者恢复期后遗留永久性残疾,出现脊柱侧弯、足下垂等后遗症。约5-10%的瘫痪病例会因呼吸肌麻痹导致死亡。
这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病毒随感染者粪便排出后污染水源或食物,经口进入易感者消化道。病毒在肠道内繁殖后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更易发生此类传播,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也可能造成间接传播。
在发病初期和前驱期,患者咽部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人群密集场所如托幼机构更易发生。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和医护人员存在较高感染风险。病毒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后侵入局部淋巴组织。
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按时接种疫苗,我国目前采用2月龄开始的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和注射脊灰灭活疫苗相结合的免疫程序。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体温变化和肢体活动情况,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隔离并就医。日常要加强手卫生管理,做好餐具消毒,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水源。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