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慎防病从“脐”入

新生儿编辑 健康解读者
67次浏览

关键词: #新生儿

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可能导致脐炎等感染性疾病,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脐部感染可能由脐带残端处理不当、细菌入侵、局部潮湿、衣物摩擦、免疫低下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红肿、渗液、异味或发热等症状。日常护理需保持脐部干燥清洁,避免尿液或粪便污染,并密切观察异常体征。

1、脐带残端处理不当

脐带剪断后未规范消毒或结扎不牢,可能使病原体通过残端血管侵入。需每日用75%医用酒精由内向外环形消毒残端及周围皮肤,避免使用紫药水等染色剂掩盖感染迹象。若出现残端渗血不止,应及时就医处理。

2、细菌直接入侵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可通过护理人员手部或污染物品接触传播。护理前须用流动水洗手,接触脐部需戴无菌手套。已发生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红霉素软膏局部抗感染。

3、局部环境潮湿

纸尿裤包裹过紧或沐浴后未及时擦干,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应选择脐部凹槽设计的纸尿裤,沐浴后立即用无菌棉签吸干脐窝水分。夏季可适当暴露脐部促进干燥。

4、衣物摩擦刺激

粗糙衣物反复摩擦可能导致脐部皮肤破损。建议穿着纯棉柔软内衣,避免使用硬质腰围的裤子。已出现表皮破损时可覆盖无菌纱布保护,并观察是否出现化脓性分泌物

5、新生儿免疫缺陷

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免疫功能不完善,更易发生严重感染。除加强护理外,出现发热、拒奶、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必要时静脉输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治疗。

日常护理中需每日观察脐部是否干燥脱落,正常脐带残端多在7-14天自然脱落。脱落前后避免强行撕扯,沐浴时使用防水护脐贴。若发现脐周皮肤发红范围超过2厘米、渗液呈脓性或伴有臭味,提示可能已发生脐炎,须及时儿科就诊。哺乳期母亲应保证营养摄入,帮助婴儿建立肠道菌群屏障。注意居室通风但避免直吹脐部,所有接触脐部的物品需单独消毒处理。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