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囊肿的分类是什么?

关键词: #囊肿
关键词: #囊肿
耳囊肿主要分为皮脂腺囊肿、耳廓假性囊肿、表皮样囊肿、外耳道胆脂瘤和鳃裂囊肿五种类型。这些囊肿可根据发生部位、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进行区分。
皮脂腺囊肿多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导致分泌物潴留形成,常见于耳垂或耳后皮肤。触诊呈圆形硬结,表面可见黑色开口,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红肿疼痛。治疗需手术完整切除囊壁,合并感染时需先控制炎症。
耳廓假性囊肿好发于耳廓上半部,表现为无痛性囊性隆起,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其发生可能与局部微创伤或软骨退变有关,治疗可采用穿刺抽液后加压包扎,顽固病例需行囊壁切除术。
表皮样囊肿为先天性病变,由胚胎期上皮残留发展而来,囊壁含角化鳞状上皮。多见于耳周或外耳道,生长缓慢但可能压迫周围组织。确诊后建议手术彻底切除以防复发。
外耳道胆脂瘤属于角质栓塞性病变,特征为外耳道内白色鳞屑状物质堆积,可能引发耳闷、听力下降。需由耳科医生清理并配合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
鳃裂囊肿源于胚胎期鳃弓发育异常,多位于耳前或颈侧部。表现为无痛性包块,继发感染时可能形成瘘管。治疗需完整切除囊肿及相连瘘管,术中需注意保护面神经分支。
发现耳部异常包块应尽早就诊明确性质,避免自行挤压或穿刺。日常需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外力撞击,游泳时可使用防水耳塞。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需及时处理。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