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的一种贫血类型,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头晕、皮肤苍白等。治疗包括补充铁剂、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
1、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铁代谢异常可能导致铁吸收或利用障碍,例如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
环境因素:长期生活在铁资源匮乏的地区,或饮食中缺乏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绿叶蔬菜等,容易导致铁摄入不足。
生理因素:女性在月经期、怀孕期和哺乳期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如果摄入不足容易引发贫血。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也需要更多铁元素支持身体发育。
外伤:大量失血可能导致铁元素流失,例如手术、外伤或消化道出血。
病理因素:慢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肾脏疾病或感染可能导致铁吸收障碍或利用效率降低。
2、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药物治疗: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是常见的选择。对于口服铁剂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注射铁剂如蔗糖铁或右旋糖酐铁。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建议与铁剂同时使用。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豆类和深绿色蔬菜。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番茄和草莓可改善铁的吸收。避免过量饮用茶和咖啡,因其中的鞣酸会抑制铁的吸收。
生活习惯改善: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或瑜伽,可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代谢。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但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通过了解其病因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症状并预防复发。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定期体检也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潜在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