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血友病的致病机制是什么呢

血液内科编辑 医言小筑
40次浏览

关键词: #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突变导致VWF数量或功能异常,影响血小板黏附和凝血因子Ⅷ的稳定。致病机制涉及遗传缺陷、VWF合成障碍及功能异常。

1.遗传因素

血管性血友病多为常染色体遗传,1型为显性遗传,2型及3型多为隐性遗传。VWF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目前已发现超过300种突变类型,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缺失突变等。家族中存在患者时,直系亲属需进行基因检测。

2.VWF合成与分泌异常

健康人群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VWF前体,经加工后形成多聚体储存于韦-帕小体。1型患者VWF合成量减少50%-70%,3型患者几乎无法检测到VWF。部分2型患者因异常折叠导致多聚体组装缺陷。

3.功能缺陷类型

2型分为4个亚型:2A型因蛋白酶敏感性增加导致大分子多聚体缺失;2B型与血小板GP1bα异常结合引发清除加速;2M型黏附功能受损;2N型与FⅧ结合力下降。3型患者同时存在数量与功能缺陷。

4.继发性病理改变

VWF异常直接影响初级止血过程,血小板无法有效黏附于受损血管。同时FⅧ半衰期缩短至2-4小时(正常8-12小时),导致凝血酶生成障碍。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术后迟发出血等特征。

诊断需结合出血评分、VWF抗原检测、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及多聚体分析。替代治疗首选VWF/FⅧ浓缩制剂,按需治疗剂量为40-60IU/kg,预防治疗每周2-3次。去氨加压素适用于1型患者,可促使内皮细胞释放储存的VWF。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用于黏膜出血辅助治疗。

该病需终身管理,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女性患者妊娠期需监测VWF水平,分娩时维持VWF活性>50IU/dL。基因治疗研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为3型患者提供根治方案。定期随访凝血功能和关节超声检查,预防关节病变等长期并发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