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臭虫咬过的皮肤会有哪些症状

被臭虫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红色丘疹、瘙痒和局部肿胀,严重时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或继发感染。处理需清洁消毒、止痒消炎,必要时就医。
1. 红色丘疹与瘙痒
臭虫唾液中的蛋白质会引发人体免疫反应,导致叮咬处形成直径2-5mm的红色丘疹,中央常有出血点。丘疹多呈线性或簇状排列,常见于暴露部位如手臂、腿部。瘙痒感在夜间加剧,持续3-10天,抓挠可能加重症状。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或1%氢化可的松软膏涂抹,冷敷可缓解不适。
2. 局部肿胀与炎症
约30%人群会出现明显肿胀,叮咬处周围皮肤发硬发热。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直径超过2cm的水肿性红斑,伴随灼痛感。用肥皂水清洗后,可交替使用苯海拉明软膏与莫匹罗星软膏。出现淋巴管发红或脓液渗出时,需口服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
3. 过敏反应表现
5%的儿童和敏感人群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包括荨麻疹、眼睑肿胀甚至呼吸困难。这种情况需要立即服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严重时注射肾上腺素。既往有过敏史者应备好应急药物,卧室温度保持25℃以下能降低臭虫活性。
4. 继发感染风险
持续抓挠会导致表皮破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增加17%。结痂处出现黄色分泌物或发热时,需做细菌培养检测。医生可能开具多西环素或夫西地酸乳膏,深部感染需切开引流。保持指甲修剪平整,夜间戴棉质手套可减少皮肤损伤。
臭虫叮咬症状具有特征性,但需与疥疮、跳蚤咬伤鉴别。发现床垫缝隙有黑色虫粪或血渍时,应使用含有氯菊酯的杀虫剂全面处理环境。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发热等全身反应,皮肤科就诊是必要选择。定期高温清洗床品能有效预防再次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