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区分正常的好动与多动症

儿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31次浏览

关键词: #多动症

正常好动与多动症的核心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具有破坏性、持续性及跨场景一致性。多动症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冲动控制障碍和过度活动,且严重影响学习或社交功能。可通过行为观察、专业量表评估及医学检查进行鉴别。

1. 行为特征差异

正常好动儿童能根据环境要求调整行为,完成任务时注意力可维持20分钟以上。多动症儿童在课堂、家庭等不同场景均出现无法静坐、频繁插话等行为,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足10分钟。例如写作业时,正常儿童经提醒能继续完成,多动症儿童即使监督仍频繁离开座位。

2. 生理机制区别

多动症与大脑前额叶发育异常相关,神经递质多巴胺分泌不足影响行为控制。遗传因素占发病风险的75%,孕期吸烟、早产等环境因素也会增加患病概率。正常好动不存在这些生理异常,脑功能检查显示神经发育在正常范围。

3. 专业评估方法

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SNAP-IV评定量表是常用筛查工具。三甲医院儿童心理科会结合连续6个月的行为记录、智力测试及脑电图检查进行诊断。家长可先记录孩子两周内出现的具体行为,如每天注意力分散次数、任务完成率等数据。

4. 干预措施选择

行为训练对正常好动儿童效果显著,如番茄钟时间管理法、每日计划表等。多动症需综合治疗:中枢兴奋剂哌甲酯可改善注意力,认知行为疗法训练自我监控能力,感觉统合训练能提升动作协调性。饮食方面增加Ω-3脂肪酸摄入,减少人工色素食品

区分两者需要持续观察3-6个月,当孩子出现成绩持续下滑、被多个社交场合排斥等情况时应及时就诊。专业评估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排除听力障碍、焦虑症等类似表现疾病。早期干预可使70%多动症儿童获得显著改善。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