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可见的症状都有什么

肠息肉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体积增大或数量增多会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典型表现。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肠镜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便血或粪便隐血
肠息肉表面血管破裂会导致便血,血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部分微小出血肉眼不可见,但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引发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
2.排便习惯异常
息肉刺激肠壁可导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出现里急后重感。左半结肠息肉更易引起大便变细、排便不净感,直肠息肉可能产生肛门坠胀。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需警惕。
3.腹部隐痛或不适
较大息肉可能引发间歇性腹部隐痛,位置多在下腹部或脐周。进食后疼痛可能加重,排便后暂时缓解。若出现剧烈腹痛伴呕吐,需警惕肠梗阻等并发症。
4.黏液便及特殊体征
绒毛状腺瘤常分泌大量黏液,导致粪便表面出现蛋清样黏液。罕见情况下,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口腔黏膜可见黑色素斑点(Peutz-Jeghers综合征)。
诊断需结合肠镜与病理检查。结肠镜检查能直观观察息肉形态并取样活检,CT仿真肠镜适用于不能耐受传统肠镜者。小于0.5cm的炎性息肉可能无需处理,但腺瘤性息肉需在内镜下切除,常用方法包括高频电切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后需每1-3年复查,日常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
肠息肉症状易与痔疮、肠炎混淆,但长期忽视可能恶变。便血持续三天以上、体重骤降或家族有肠癌病史者应立即就医。健康人群45岁起应每5-10年做一次肠镜筛查,高风险人群需提前至40岁。保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可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