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什么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其次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和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胃酸分泌异常有关。典型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痛,出血时可出现呕血或黑便。胃镜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并保护胃黏膜,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出血量大且凶险,表现为突发呕鲜血。紧急处理需内镜下止血,预防再出血可选用普萘洛尔片或进行TIPSS手术。急性胃黏膜病变多由应激、酒精或药物损伤导致,胃镜下可见弥漫性糜烂,治疗以去除诱因和质子泵抑制剂为主。胃癌出血常伴随消瘦、贫血,胃镜活检可确诊,需手术联合化疗。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多因剧烈呕吐引发,出血量较少,多数可自愈。
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时应立即禁食并平卧,避免误吸,尽快就医完善血常规、胃镜等检查。恢复期饮食需从流质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热食物,戒烟戒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者需评估消化道风险,必要时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定期复查胃镜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