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预防血栓性疾病需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药物干预等多维度措施,重点包括规律运动、均衡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及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血压患者血压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房颤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
2、改善生活方式
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饮食遵循地中海模式,每日摄入蔬菜300-500克,深海鱼类每周2-3次。吸烟者应立即戒烟,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
3、药物预防
高危人群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长期卧床患者需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使用抗凝药物期间需定期监测INR值,维持在2-3之间。
4、血液监测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静脉血栓史患者每3-6个月复查凝血功能,关注血小板计数变化。遗传性易栓症患者需进行蛋白C、蛋白S等专项检测。
5、特殊防护
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长途旅行时穿戴梯度压力袜。妊娠期需监测D-二聚体,产后6周内避免高凝状态。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需预防性使用那屈肝素钙注射液。
日常需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脱水导致血液黏稠。注意肢体保暖促进血液循环,出现单侧肢体肿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立即就医。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血管超声筛查,建立个人血栓风险评估档案,由专科医生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