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龋病的症状主要有牙齿变色、龋洞形成、冷热敏感、食物嵌塞和自发疼痛,可通过补牙、根管治疗、窝沟封闭、药物治疗和拔牙等方式治疗。龋病通常由细菌感染、饮食因素、口腔卫生不良、牙齿结构异常和唾液减少等原因引起。
龋病早期表现为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随着病变进展逐渐变为黄褐色或黑褐色。这种变色是由于牙釉质脱矿和有机物分解导致的。日常可通过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减缓脱矿进程,若已形成明显色斑需就医进行专业评估。
龋洞是牙体硬组织进行性破坏形成的缺损,初期可能仅表现为釉质表面粗糙,后期可发展成深达牙本质的洞穴。龋洞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可能伴有口臭。对于浅龋可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深龋需先使用氢氧化钙垫底再进行树脂修复。
当龋坏接近牙髓时,牙齿会对冷热刺激产生短暂尖锐疼痛。这是由于牙本质小管暴露导致液体流动刺激牙髓神经。可使用抗敏感牙膏如舒适达专业修复牙膏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进行牙髓活力测试判断是否需根管治疗。
邻面龋会导致牙齿接触点破坏,进食时食物容易嵌入龋洞引发胀痛。长期食物嵌塞可能引起牙龈乳头炎。治疗需先清除龋坏组织,邻面龋推荐使用流动树脂恢复接触点,配合牙线清洁可预防复发。
龋病晚期出现夜间自发痛提示牙髓炎可能,疼痛呈放射性且定位不清。急性发作时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暂时缓解,确诊为不可复性牙髓炎需进行根管治疗。伴根尖周炎者还需配合头孢克洛分散片控制感染。
预防龋病需坚持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餐后使用牙线清洁邻面,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控制高糖饮食摄入频率,儿童可进行窝沟封闭。出现牙齿敏感或颜色改变应及时就诊,避免龋坏进展至牙髓炎。孕妇、糖尿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应增加口腔检查频率,必要时可选用洗必泰漱口水辅助控制菌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