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痈是什么病
肛痈是中医对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统称,指发生在肛门、直肠周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西医称为肛周脓肿或直肠周围脓肿。
1、病因病理
肛痈多因肛窦感染扩散至肛腺,引发肛周软组织化脓。常见诱因包括长期便秘腹泻造成的肛窦损伤、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混合感染。脓肿可向皮下、坐骨直肠间隙、骨盆直肠间隙等部位蔓延。
2、典型症状
初期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性跳痛,排便时加剧,可伴低热乏力。随着脓肿形成,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硬结,严重者可见皮肤发亮、波动感。深部脓肿可能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但肛门外观可无明显异常。
3、临床分类
按解剖位置可分为肛周皮下脓肿最常见、坐骨直肠窝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黏膜下脓肿等类型。其中高位脓肿如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症状隐匿但危害更大,易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
4、诊断方法
除肛门指检和视诊外,需通过直肠超声或盆腔MRI明确脓肿范围。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深部脓肿需排除克罗恩病等特异性感染。对反复发作患者应检查血糖和免疫功能。
5、治疗原则
确诊后应尽早切开引流,配合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抗感染。术后需每日换药,保持引流通畅。对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同步控制。慢性期可能需肛瘘手术治疗。
预防肛痈需保持规律排便,避免久坐久站,每日温水坐浴1-2次。饮食应多摄入燕麦、火龙果等高纤维食物,限制辛辣刺激饮食。出现肛门坠胀疼痛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挤压或热敷。术后恢复期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观察有无肛瘘形成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