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肝病是什么病
血吸虫肝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肝脏损害性疾病,属于寄生虫病范畴,主要表现为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等病理改变。
1、病因与传播
血吸虫肝病由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导致。虫卵通过粪便排入水源,孵化后感染中间宿主钉螺,最终经皮肤接触疫水传播给人。感染后虫体寄生于门静脉系统,虫卵沉积于肝脏引发肉芽肿反应。
2、病理机制
虫卵在肝内诱发免疫反应形成肉芽肿,激活肝星状细胞导致胶原沉积。长期反复感染可致门静脉周围纤维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最终发展为干线型肝纤维化,即特征性的龟背样肝脏病理改变。
3、临床表现
急性期可出现尾蚴性皮炎、发热等过敏反应。慢性期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症状。晚期可能出现肝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4、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是金标准,免疫学检测如环卵沉淀试验有辅助价值。超声检查可显示门静脉增宽、肝纤维网格状改变。必要时需肝活检明确纤维化程度。
5、防治措施
吡喹酮是首选杀虫药物,需规范足疗程使用。晚期患者需针对门脉高压进行内镜或手术治疗。预防关键在于消灭钉螺、安全用水和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疫水。
血吸虫肝病患者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但限制钠盐,避免粗糙食物以防消化道出血。适度活动可改善循环,但肝硬化失代偿期需卧床休息。定期复查肝功能、超声及内镜评估病情进展,出现呕血、黑便等紧急症状须立即就医。疫区居民应配合公共卫生防控措施,接触疫水后及时进行预防性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