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吐下泻是怎么回事
急性上吐下泻可能由饮食不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处理。
1、饮食不当
进食生冷、油腻或变质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蠕动加快引发呕吐腹泻。常伴有腹部隐痛、食欲减退。需暂停进食2-4小时,待症状缓解后少量饮用温盐水或米汤,逐步过渡到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面条。
2、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感染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为突发水样便和喷射性呕吐,可能伴随低热。需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
3、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污染食物后,毒素刺激肠道引发黏液脓血便和频繁呕吐。需化验便常规确认后,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菌药物,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
4、食物中毒
误食含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或河豚毒素等食物后,2-6小时内出现剧烈呕吐伴水泻。需立即催吐并就医洗胃,严重时需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维持电解质平衡。
5、胃肠功能紊乱
精神紧张、受凉或暴饮暴食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急性发作,出现痉挛性腹痛与排便后缓解的特点。可用热水袋热敷腹部,遵医嘱服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配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调节功能。
发病期间应卧床休息,保持腹部保暖,每日分6-8次少量饮用含电解质的液体,每次50-100毫升。症状缓解后3天内避免奶制品、高纤维及高糖食物。恢复期可食用蒸苹果、山药粥等收敛性食物,若48小时内未改善或出现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需急诊处理。日常注意餐具消毒、生熟分开,避免进食隔夜或未彻底加热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