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是否患有乙肝
确定是否患有乙肝需通过血液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五项指标。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可诊断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是诊断乙肝的核心依据。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现症感染,阴性且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表明具有免疫力。乙肝e抗原阳性反映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区分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肝功能检查如转氨酶升高可辅助判断肝脏损伤程度,但无法确诊乙肝。影像学检查如超声能评估肝脏形态变化,但对早期乙肝诊断价值有限。
部分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无典型症状,仅通过体检发现指标异常。急性乙肝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黄疸等症状。慢性乙肝患者可能伴随肝区不适、蜘蛛痣、肝掌等表现。有高危行为如输血史、不洁针具使用、无保护性行为者应主动筛查。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使无症状也需定期监测,防止病情进展。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乙肝五项检测,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确诊乙肝后应避免饮酒,减少高脂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与病毒载量。出现腹胀、皮肤瘀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肝纤维化扫描或肝活检评估病情。医务人员、家庭成员等密切接触者需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共用剃须刀等个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