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性肝炎是什么
爆发性肝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严重肝损伤,临床表现为短期内出现肝功能衰竭,可能伴随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爆发性肝炎主要有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物损伤、自身免疫异常、代谢性疾病、缺血缺氧等因素引起。
1、病毒感染
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其中乙型肝炎病毒重叠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时风险更高。病毒直接攻击肝细胞导致大面积坏死,表现为黄疸迅速加深、转氨酶显著升高。需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抗病毒药物,重症需联合人工肝支持治疗。
2、药物或毒物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抗结核药物或中草药成分可能导致肝细胞急性坏死。特征为用药后72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右上腹痛,实验室检查可见AST显著高于ALT。早期可用N-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解毒,严重者需进行血浆置换。
3、自身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性肝炎急性发作时可表现为爆发性病程,多见于女性,常伴抗核抗体阳性。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片是基础治疗,病情进展需加用硫唑嘌呤片,治疗期间需监测白细胞计数。
4、代谢性疾病
威尔逊病急性肝衰竭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铜蓝蛋白降低、角膜K-F环阳性。需紧急使用青霉胺片驱铜治疗,同时限制高铜食物摄入,必要时进行肝移植评估。
5、缺血缺氧
心源性休克、败血症等导致肝脏灌注不足时,可发生缺血性肝炎。特征为转氨酶急剧升高但胆红素上升相对缓慢,改善原发病后肝功能多能自行恢复,严重病例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
爆发性肝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5克以下。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变化,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氨等指标。所有疑似病例均需立即住院治疗,早期考虑肝移植评估,避免使用镇静剂及肝毒性药物,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肠源性毒素吸收。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