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常见5大分类
肝炎主要分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五大类。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酒精性肝炎与长期过量饮酒有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多由代谢异常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炎是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所致;药物性肝炎则由药物或毒物损伤肝脏引发。
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特定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根据病原体不同分为甲型至戊型五类。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多数可自愈。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导致肝硬化或肝癌。乙型肝炎可通过疫苗接种预防,丙型肝炎目前已有高效抗病毒药物。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2、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是因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炎症,每日饮酒量超过40克乙醇可能引发。早期表现为肝脂肪变性,持续饮酒可进展为肝炎、肝纤维化。典型症状包括食欲减退、黄疸和肝区疼痛,严重时可出现腹水或肝性脑病。治疗核心是严格戒酒,辅以营养支持和保肝药物。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需肝移植治疗。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引发炎症反应。患者通常无饮酒史,但伴有腰围增大、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表现。病情隐匿,部分患者通过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或超声显示脂肪肝。治疗需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严重者需使用维生素E或吡格列酮等药物。
4、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导致的慢性炎症,女性发病率较高。血液检查可见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球蛋白水平升高。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黄疸、乏力不等,易与其他肝病混淆。标准治疗为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需长期用药控制病情。未规范治疗可能进展为肝硬化,定期监测肝功能至关重要。
5、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毒性或过敏反应引起,常见诱因包括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和中草药。发病机制分为剂量依赖型和特异质型,临床表现从轻微转氨酶升高到急性肝衰竭不等。治疗关键是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重症需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或人工肝支持。用药前评估肝功能、避免联合使用肝毒性药物可降低风险。
肝炎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应以低脂高蛋白为主,适量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严格禁酒。病毒性肝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脏影像学。所有类型肝炎患者均应避免自行服用保健品或偏方,出现乏力加重、皮肤黄染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适当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代谢,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相关推荐
02:39
01:41
02:30
02:28
0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