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增加喂养次数、暂停母乳喂养、光疗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母乳性黄疸通常由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完善、胆红素代谢延迟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
母乳性黄疸患儿应保证每日喂养8-12次,每次哺乳时间不少于15分钟。充分哺乳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排泄。哺乳时注意让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避免吸入空气导致腹胀。若母乳不足可配合使用吸奶器刺激泌乳,无须额外补充葡萄糖水或配方奶。
2、增加喂养次数
将喂养间隔缩短至2-3小时,夜间也需维持规律喂养。频繁哺乳能通过机械刺激促进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哺乳后可将婴儿竖抱拍嗝10分钟,帮助排出胃内空气。记录每日大小便次数,正常情况应达到6-8次排尿和3-5次排便。
3、暂停母乳喂养
当血清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时,建议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改用配方奶喂养。暂停期间需每3小时挤奶一次以维持泌乳功能。胆红素水平下降后可逐步恢复母乳喂养,通常不会再次显著升高。家长需每日监测婴儿皮肤黄染范围变化。
4、光疗治疗
胆红素值达到光疗标准时需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常用波长425-475nm的冷光源。光疗时需遮盖婴儿眼睛及会阴部,每4小时翻身一次确保均匀照射。治疗期间注意补充水分,每2小时监测体温避免脱水热。多数患儿经24-48小时光疗后胆红素可下降30-50μmol/L。
5、药物治疗
严重病例可遵医嘱使用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片促进胆红素代谢,或口服茵栀黄颗粒辅助退黄。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禁止使用茵栀黄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避免静脉输注白蛋白等非规范治疗。
母乳性黄疸患儿护理需保持室内光线充足便于观察皮肤黄染程度,每日测量头围监测有无核黄疸风险。母亲应继续均衡饮食,适量增加水分摄入。婴儿衣物宜选择浅色系以便及时发现黄疸变化,避免使用黄色床品干扰视觉判断。若发现嗜睡、拒奶、肌张力增高等异常表现,须立即就医评估。
相关推荐
01:50
02:14
02:18
02:12
02:14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 1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症状
- 2 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引起的?
- 3 母乳性黄疸如何处理
- 4 母乳性黄疸什么引起的
- 5 什么引起的母乳性黄疸
- 6 母乳性黄疸形成怎么引起的
- 7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 8 母乳性黄疸正常范围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