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怎么办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可通过绝对卧床休息、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脑血管痉挛、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脑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由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外伤、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绝对卧床休息
发病后需严格卧床4-6周,头部抬高15-30度。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可能引起颅内压波动的动作。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完成翻身等基础活动,监测意识状态变化。早期活动可能导致再出血风险增加。
2、控制血压
将收缩压维持在120-140毫米汞柱范围,可遵医嘱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乌拉地尔注射液等静脉降压药物。血压波动过大会加重出血或诱发脑血管痉挛。需持续心电监护,每2小时记录血压变化。
3、降低颅内压
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时,可使用甘露醇注射液、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脱水治疗。严重者可考虑脑室引流术。需监测电解质平衡,防止过度脱水导致肾功能损害。
4、预防脑血管痉挛
发病后3-14天为血管痉挛高发期,可口服尼莫地平片、法舒地尔注射液进行预防。配合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血流速度。痉挛可能导致脑缺血,表现为新发神经功能缺损。
5、手术治疗
确诊动脉瘤者应在72小时内行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术。脑血管畸形可考虑伽玛刀治疗。手术可降低再出血风险,但需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出血量。术后需持续监测神经系统体征。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应禁食,稳定后逐步过渡到低盐低脂流质饮食。康复期需控制每日钠摄入量低于3克,避免咖啡因及酒精。可进行被动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3个月后经评估开始语言和运动功能训练。定期复查CT或脑血管造影,监测有无迟发性脑积水等并发症。
相关推荐
02:52
02:52
02:50
02:51
0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