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急症,属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等。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症状。部分患者在出血前可能出现预警性头痛,表现为轻微头痛持续数日。头痛程度与出血量相关,大量出血时可迅速出现昏迷。该病发病急骤,约半数患者以突发意识丧失为首发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由于血液刺激脑膜,患者常出现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部抵抗、克氏征阳性等体征。
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约占全部病例的85%。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也可引起出血。其他少见原因包括脑外伤、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出血等。吸烟、高血压、酗酒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可能增加血管壁脆性。部分患者存在家族性动脉瘤病史,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年龄分布以40-60岁为主,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检查,在出血后24小时内敏感度最高,可清晰显示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腰椎穿刺检查可发现血性脑脊液,但需谨慎操作以防脑疝发生。脑血管造影是明确病因的金标准,可发现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的位置与形态。病情稳定后可进行MRI检查评估脑组织损伤情况。临床分级常采用Hunt-Hess分级系统,有助于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治疗需立即进行,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血管痉挛等综合措施。外科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是处理动脉瘤的主要方法,应在病情允许时尽早实施。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可用于预防脑血管痉挛。重症患者可能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康复期需密切监测脑积水等并发症,部分患者遗留认知功能障碍,需长期康复治疗。
预防脑蛛网膜下腔出血需控制高血压、戒烟限酒,有家族史者建议定期进行脑血管筛查。发病后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恢复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促进脑组织修复。遵医嘱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定期复查脑血管情况。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