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中医去湿气最好的方法

55081次浏览

湿气重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身体有湿气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可引起很多不适,如乏力,长痘,胃口不好等,同时还会出现大便粘的现象,针对体内有湿气的人群,中医去湿气就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去湿气可以选择对症的中药,制成药膳食疗方来达到去湿的效果。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所以如果身上有湿气,不要忽视了,除了日常生活中要开始注意,比如多运动、饮食健康等,还要采取一系列的治湿气的方法来去掉体内的湿气。中医祛湿就是很好的一种,那么中医去湿最好的方法有哪些呢?
  1、清热祛湿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灯芯花、川萆薢、赤茯苓,各适量,先把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都洗净后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煮至2碗,去渣取汁,然后再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一起煮成粥 温热服食即可,有清热祛湿的作用,对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有效。注意大便干结者不宜用。
  2、消暑健脾祛湿汤:体内湿气重者可取适量的蜜枣、赤小豆、生姜、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陈皮,再买适量的瘦肉,把瘦肉飞水后和所人食材药材一起入锅,加适量清水开火煲两小时即可加盐调味,有清热解暑、巩固排泄及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
  3、绿豆百合米仁粥:夏令时节服用有健脾通便祛湿的功效。
  中医去湿气的方法有很多的,上面的这些药膳食疗方就可很好的达到去湿气的作用,体内湿气重者不妨可以酌情选择,另外也可通过其它中医疗法来去湿气,如艾灸,拔罐等,都可达到去湿气的效果,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来合理选择,同时生活中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避免过多的食用生冷寒凉之物,注意保暖,避免坐湿地凉石等地方,以防加重湿气。

相关推荐

03:08
女人气血不足吃什么食物调理
若是脾气不足、水谷精微吸收障碍,引起的气血不足,像这种情况可以用一些补气健脾的食物来进行调理,像大枣、山药、茯苓等进行调理。若是像月经的不正常、月经功能紊乱、月经失调引起气血不足,常见的就是长期月经量大,周期比较紊乱或者月经提前来,这种情况出现的气血不足,这时主要是用一些补益气血、养肝、补肾的食物或者药物来调理,像桑葚、枸杞子,既能够当调味料,又能当食物或者药物来食用,当然还有当归等,都可以用这些补气养血的食材治疗。
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中医讲人体的气虚,从表征上看有一种疲劳、乏力、行动不利的表现,也有一种呼吸上的匮乏、气促或有气无力的表现。气虚产生的原因:一、气血生化之源,因为脾胃的消化不足,比如脾胃的寒湿、脾胃的阳虚,导致运化不足,人体的水谷精微不能化气,不能升腾,这是气的一个根源。二、肺的一呼一吸,是吸入天地的清气,跟水谷精微汇合,产生中气,最后布化到全身,所以肺气呼吸不利,呼吸的疾病,也可能会出现气虚,所以脾胃与肺两者相互配合。三、肾为气之根,肾阳为气之根,所以肾气的收涩不足,有些是肾的禀赋不足,或房事过劳,损耗到肾气,也会导致气之根的不足,也会同时出现气虚的一种表现,这个就需要进行综合的调色。四、气虚有时候也会有些外伤,比如失血过多,也会导致血虚,血虚以后,然后气虚。五、女性月经过多,经带胎产、生小孩等,也会导致气虚,损耗太多精液的物质。六、长期失眠、睡不好觉、休息不好,不能很好的涵养元气,保养人身的精华物质,也会产生气虚的反应。
语音时长 02:02

2020-04-22

62253次收听

03:11
气血两虚吃什么最好
气血两虚的患者可以食用桂圆、银耳、山药、平菇、百合、猪肝、菠菜、动物肝脏、血豆腐、黑豆、胡萝卜、阿胶。气血两虚患者可以食用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首先补气的食物,如桂圆,桂圆补脾气是非常好的;还有银耳补肺气比较好;另外山药、平菇、百合也是可以补气的。补血的食物主要是含铁比较丰富的,如猪肝、菠菜、动物的肝脏、血豆腐;另外有些食物,如黑豆补气补血效果较好;从营养学上讲,胡萝卜含有胡萝卜素对补血也是一个造血原料;含铁剂比较丰富的阿胶也是可以选用的。
气滞血瘀吃什么中成药
气滞血瘀吃的中成药有柴胡疏肝散或逍遥丸来理气活血开瘀,血府逐瘀有口服液也有胶囊,还有像,速效救心都是有理气开窍、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这类病人首先要有气机郁滞的表现,比如爱生气导致肝气的瘀滞,比如受寒之后,心胸的阳气瘀阻不通,其次进一步发展出现血瘀表现,不只是胁肋的胀满,而且出现肝气瘀滞,同时引起血液瘀滞不通,还出现疼痛,甚至固定不移动,心胸除胀满,还出现固定的刺痛。对心胸部的气滞血瘀的患者,经常会用一些理气活血化瘀的治疗心脏病的用药,比较经典的就是血府逐瘀。气滞血瘀是中医里一个病症,是实症,因为气血是相互关联的,气行则能够推动血液的运行,如果气机郁滞,很可能血液也会瘀滞,所以就出现气滞同时血瘀的表现。
语音时长 01:45

2019-10-28

89711次收听

补气的中药
一,黄芪。补气升阳、益精固表、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肛脱以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二,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咳、喘咳、久咳、咯血、失音等症。剧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大汗虚脱者服用不错。三,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便溏、自汗;水湿停滞的痰饮、水肿;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足肿等症。
语音时长 01:47

2019-10-14

53335次收听

宫寒的症状
宫寒的症状有:月经量少错后、闭经、经期浮肿、经期腹泻、痛经。宫寒可在女性的经、孕、乳、杂病等各方面有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如:表现为孕期疾病有: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宫外孕等;表现为哺乳期疾病有:恶露淋漓不尽、产后腹痛等;表现在妇科杂病有:慢性盆腔痛、子宫内膜异位症、阴道炎、不孕等等。中医判断寒气的其他全身表现还可有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怕冷、手足发凉、腰酸腰凉、性欲淡漠、大便稀溏。
语音时长 01:33

2019-10-14

52105次收听

02:03
吃中药可治疗多囊卵巢吗
吃中药可以治疗多囊卵巢,要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综合治疗。多囊卵巢是女性内分泌失调的疾病,现在研究认为,多囊卵巢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病患女性多数都是以月经稀发为主,其次是高雄激素,女性体内也有雄激素,但是正常女性的雄激素是在一个比较低的范围内,但病患女性的雄激素相对比较高,病患女性的体毛会比较重。多囊卵巢确诊并不难,但是中药治疗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早期的轻度、中度的多囊卵巢,多数可以通过中药综合调理进行治疗;重度的多囊卵巢确实是很难治疗,需要中西医结合同时配合激素的使用,结合患者的生活和体育运动的管理,最终达到综合治愈。
01:41
姜水洗头有什么好处
刺激毛发生长、改善头皮微环境。姜水洗头可以刺激毛发生长,同时能够改善头皮微环境,保证皮脂代谢正常,对生发和养发有一定效果。姜水的主要成分是生姜汁,生姜是中药药食同源的一味草药,中医自古就认为生姜有生发的作用,有一些斑秃或者一过性的小块的脱发的患者,临床在给病人常规用药的时候经常会建议患者买一块生姜,然后用这块生姜擦拭脱发的头皮,有些患者结合梅花针点刺治疗或者其它的治疗的同时,也会建议用生姜来刺激毛发的再生,有一定的生发效果。
嘴干是哪些病
嘴干其实就是一个症状,患者会因口干来就诊,但是口干的原因会很多:第一,患者如果肺燥、肺热,肺系有问题就会出现口干,同时还会有咳嗽、干咳、鼻腔干燥甚至流鼻血,这一部分病人可能就要清肺火;第二,一部分病人口干的同时可能特别想喝水,大便还干,往往是胃火;第三,一部分病人可能口干的同时手足心发热,还很出汗、盗汗,可能就是肾阴不足;第四,临床上常见病像糖尿病会有口干的表现;第五,干燥综合征,没有什么原因出现干燥,不仅口干、鼻腔干燥、皮肤干燥,甚至女性的阴道也觉得干燥,这种周身的干燥往往是一种免疫系统的疾病,就是干燥综合征,需要血液的检查才能确诊。
语音时长 01:12

2019-09-17

50573次收听

绞股蓝茶的功效与作用
绞股蓝茶中的成分能够降低胆固醇,所以它可以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经常喝绞股蓝茶可以调节脾胃功能,能够益气健脾。这种茶还可以控制血压,还能化痰止咳,睡前的时候喝可以促进睡眠。
血虚怎么调理
血虚是由于身体气血损耗过多引起的,对于血虚的患者来说,可以通过饮食、中药以及精神等方面进行调理,比如多吃一些补血、调理脾胃的食物,可配合有补血功效的中药以及放松精神、避免劳累等等,慢慢恢复健康。
气血两亏怎么调理
如果身体出现了气血两亏的情况,可以使用中药来进行调理,枸杞子、桑葚子以及桂圆里面所含有的成分,有着非常好的补血益气的作用。通过饮食对于缓解气血两虚也是很不错的,二米汤、山药汤圆等都很好。
总是口干舌燥是怎么回事
总是口干舌燥,与戴假牙、张嘴呼吸有关系;与患有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维生素缺乏等疾病有关系;另外,服用药物的副作用,进行放化疗的副作用等,同样会引起口干舌燥的症状。
阿胶的作用
关于阿胶,大家最基本的理念就是阿胶补血,可以调理月经,对女性身体有着极佳的好处,但其实阿胶还可治疗血虚、贫血、眩晕心慌等病症。对于体寒宫寒的女性来说,还可以调理身体,并且除了可以美容养颜之外,长期服用阿胶还可以增加体内钙物质,防止骨质疏松。对于怀胎不稳的孕妈来说,还有着养胎、安胎的效果,可谓是一药多用,是一味不可多得的滋补圣品。
03:07
肤色暗黄是什么原因
中医将肤色分为常色和病色,中医有五色诊病之说,根据中医五脏理论和藏象学说认为五色配五脏,揭示了人体的面色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关系。当一个人出现面色暗黄,可能由于节食减肥、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熬夜、缺乏锻炼等因素导致,临床上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