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期并发症的护理
分娩期并发症的护理主要包括预防感染、监测生命体征、控制出血、缓解疼痛和心理支持等措施。分娩期并发症可能由产程异常、胎盘因素、胎儿窘迫、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阴道出血、腹痛、血压异常、胎心异常和休克等症状。
1、预防感染
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会阴撕裂、胎盘残留等情况,增加感染风险。护理人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消毒会阴部位。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产妇,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指导产妇保持会阴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卫生巾。
2、监测生命体征
产后需密切监测产妇的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等指标。每30-6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警惕产后子痫和休克的发生。观察阴道出血量和颜色,准确记录24小时出血量。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
3、控制出血
产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分娩并发症。护理时应按摩子宫促进收缩,遵医嘱使用缩宫素注射液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检查胎盘是否完整排出,必要时行人工剥离。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准备输血。
4、缓解疼痛
分娩创伤和宫缩可引起剧烈疼痛。护理人员应评估疼痛程度,提供非药物镇痛如调整体位、热敷腰背部。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镇痛药物。指导产妇使用拉玛泽呼吸法,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5、心理支持
并发症可能导致产妇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需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鼓励表达感受。协助母婴早期接触,促进亲子联结。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限制探视避免过度刺激。必要时请心理科会诊干预。
分娩期并发症护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产后6小时内是出血高危期,应加强监护。指导产妇合理饮食,多摄入含铁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促进造血。适当活动预防静脉血栓,但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外阴清洁,6周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出现发热、腹痛加剧或恶露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复诊。定期产后随访评估恢复情况,提供母乳喂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