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热敷腹部、服用药物、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急性肠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发病初期应禁食4-6小时,待呕吐缓解后逐渐尝试少量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或无糖电解质溶液。避免高脂、高糖、高纤维及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乳制品、粗粮和辛辣调料。恢复期可逐步过渡至低渣半流食,如白粥、软面条等,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
2、补充水分
每10-15分钟饮用5-10毫升口服补液盐,24小时内补液量按50毫升/公斤体重计算。可选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低渗型口服补液盐Ⅲ,避免单纯饮用白开水或含糖饮料。若出现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脱水体征,需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
3、热敷腹部
将40-45℃热水袋用毛巾包裹后置于脐周,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3-4次。热敷可促进肠壁血液循环,缓解肠痉挛疼痛。禁止在未明确诊断前使用止痛药物掩盖症状,尤其需警惕阑尾炎等急腹症的可能。
4、服用药物
细菌性肠炎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等。病毒性肠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可选用口服补液盐、消旋卡多曲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切忌自行使用止泻药,严重腹泻需保留大便样本送检。
5、及时就医
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9℃、血便、意识模糊、24小时无尿等危重症状时,需急诊处理。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出现腹泻呕吐超过24小时,应尽早进行血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肠镜检查适用于疑似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特殊情况。
恢复期应保持餐具消毒,避免生冷食物,注意手卫生。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患者排泄物,家庭成员实行分餐制。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内仍应保持清淡饮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嫩豆腐等。每日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复发征兆需复查便常规。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常见急性肠炎有哪些急性肠炎
- 2 急性肠炎怎么避免
- 3 急性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 4 什么是急性肠炎?
- 5 急性肠炎是如何形成的
- 6 什么叫做急性肠炎
- 7 急性肠炎能什么
- 8 急性肠炎严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