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抽动症和多动症
抽动症和多动症可通过症状表现、发病机制及诊断标准进行区分。抽动症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或发声,多动症则以注意力缺陷和过度活动为核心特征。两者在发病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及对生活的影响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症状表现
抽动症患者会出现突发、快速、重复的无目的肌肉运动或发声,如眨眼、耸肩、清嗓等,症状可能短暂或持续存在。多动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如坐立不安、打断他人讲话、难以完成指定任务等。抽动症的症状具有不可控性,多动症的行为更多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有关。
2、发病机制
抽动症与基底神经节功能异常及多巴胺系统失调密切相关,可能存在遗传倾向。多动症主要与前额叶皮层发育延迟及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神经递质失衡有关,环境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可能增加发病概率。两者虽然都涉及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但影响的脑区及神经环路存在差异。
3、诊断标准
抽动症诊断需符合DSM-5中抽动障碍的标准,要求多种运动性抽动和至少一种发声性抽动持续1年以上。多动症诊断需满足注意力缺陷或多动冲动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症状出现在12岁之前。抽动症可通过症状观察直接判断,多动症还需结合行为量表评估。
4、共病情况
约50%抽动症患者会共患多动症,但单纯多动症患者较少出现抽动症状。抽动症常伴随强迫障碍、焦虑障碍等精神共病,多动症则更容易合并学习障碍、对立违抗障碍。两者共病时需优先治疗对功能影响更大的障碍。
5、治疗差异
抽动症轻症可采用行为疗法,中重度需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氟哌啶醇片。多动症一线治疗为中枢兴奋剂如盐酸哌甲酯缓释片,配合行为矫正训练。抽动症药物主要控制症状,多动症治疗更注重改善认知和行为功能。
家长若发现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应记录症状频率和持续时间,及时寻求儿科或神经精神科医生评估。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提醒抽动行为,对多动症儿童需建立规律作息和明确行为规范。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两种疾病的症状。确诊后需遵医嘱定期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干预方案。
相关推荐
01:36
02:33
02:49
02:17
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