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什么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61866次浏览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由特定头位变化诱发的短暂眩晕,属于周围性前庭疾病。该病主要由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起,典型表现为头部转动时出现数秒至数十秒的眩晕,常伴有眼震和恶心,但无听力下降或耳鸣。发病机制与耳石颗粒脱离椭圆囊斑、在半规管内移动干扰内淋巴流动有关。诊断主要依据Dix-Hallpike试验或滚转试验,治疗首选耳石复位手法,预后良好但易复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典型发作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如起床、躺下、翻身或仰头时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患者可能描述为天旋地转感,部分人伴随恶心呕吐,但意识始终清醒。症状具有自限性,静止后多能缓解,但重复诱发体位会再次发作。该病占所有眩晕病例的20-30%,中老年女性发病率较高,可能与骨质疏松导致的耳石易脱落有关。除特发性因素外,头部外伤、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也可能继发耳石脱落。

耳石复位治疗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首选方法,根据不同半规管受累类型选择Epley法、Semont法或Barbecue法等手法操作。通过系列头位变换使游离的耳石颗粒回到椭圆囊,80%患者经1-2次复位即可缓解。对于复位后残留头晕或复发者,可进行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药物治疗仅作为辅助手段,如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改善内耳微循环,地西泮片缓解急性期焦虑,茶苯海明片控制呕吐症状。顽固性病例需排除前庭性偏头痛、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等鉴别诊断。

预防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需避免快速体位变化,睡眠时保持头部稍抬高,减少同一侧卧位持续时间。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对骨质疏松相关患者可能有帮助。急性发作期应防止跌倒受伤,症状缓解后循序渐进增加前庭康复训练。若半年内复发超过3次或伴有听力改变、持续头痛等症状,需进一步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日常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也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相关推荐

位置性眩晕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位置性眩晕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和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时突发眩晕、平衡障碍和恶心呕吐。常见诱因包括耳石脱落、内耳炎症、前庭神经元炎等,可通过复位治疗、药物干预和前庭康复训练缓解。
什么是位置性眩晕
位置性眩晕指的是患者的位置、姿势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眩晕症状,位置性眩晕分为两种,一类是姿势性眩晕,另一类是重心变化而诱发的眩晕,其中最特殊的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例如:头向左、右转动时或前倾、后倾时产生的一过性天旋地转的感觉。
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位置性眩晕又称为耳石症。由前庭内的结晶脱落而导致的眩晕症状的发生,称之为位置性眩晕。所以位置性眩晕治疗分为两种:一般的治疗和特殊的手法复位治疗。一般治疗首先要求患者可以采用比较舒服的姿势卧床休息,同时可以给予改善药物,另一方面特殊的治疗是耳石复位手术。
位置性眩晕要怎么治疗
位置性眩晕是由于耳石脱落引起的眩晕,它的预后良后,不经治疗一年左右也可自愈,对于个别长期不愈的患者,可口服药物以及进行强迫体位锻炼。如经以上治疗无效,还可通过手术的方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