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怎么办

61884次浏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输血支持治疗、脾切除术、血浆置换等方式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通常由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药物诱发、淋巴系统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原因引起。

1、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能够抑制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减少红细胞破坏。常用药物包括醋酸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地塞米松片等。这类药物适用于轻中度贫血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骨质疏松或血糖升高。治疗初期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变化。

2、免疫抑制剂治疗

对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依赖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常用环磷酰胺片、硫唑嘌呤片、他克莫司胶囊等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发挥作用,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用药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避免与其他免疫抑制药物联用。

3、输血支持治疗

严重贫血患者可能需要输注洗涤红细胞,但输血可能加重溶血反应。输血前需进行严格的交叉配血试验,优先选择抗原匹配度高的血液制品。输血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寒战、发热等输血反应,输血后监测血红蛋白回升情况。

4、脾切除术

脾脏是破坏致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可考虑脾切除。术前需评估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术后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等预防感染。脾切除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升高,需预防血栓形成。

5、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能快速清除血液中的自身抗体,适用于急性重症溶血或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的患者。每次置换需要处理1-1.5倍血浆容量,可能需要重复进行。治疗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平衡,补充凝血因子和免疫球蛋白。

患者应避免受凉感冒和剧烈运动,保持充足休息。饮食上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避免进食可能诱发溶血的食物如蚕豆。注意观察皮肤黏膜黄染程度和尿液颜色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冬季注意保暖,避免接触冷水。出现头晕加重、心悸气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如积极控制病发原、激素、脾切除、输注红细胞、血浆置换以及静脉注射。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免疫介导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的总称。主要是患者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病理性抗体,并造成其免疫破坏。临床表现随病因和抗体类型不同而不同,小儿患者以急性型多见。治疗方法如下:1、控制原发病:防治感染,以免引起溶血现象。危重病人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溶血危象者宜采取碱化尿液措施,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止DIC的发生。2、激素治疗:如氢化可的松,静滴,3至6天后改为口服强的松,10天左右病情改善,血红蛋白接近正常后逐渐减量,同时需要监测血常规变化。3、激素治疗无效时,可以脾切除,切除后再复发,可用免疫抑制剂治疗。4、输注红细胞改善贫血状态。5、血浆置换把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清除。6、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经治疗多可恢复。
语音时长 01:57

2019-12-26

64969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