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脑梗塞要长期吃药吗

53227次浏览

脑梗塞患者是需要长期服药的,必须积极做好二级预防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脑梗塞的一年复发率够大17.7%,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值!因此,患者必须坚持服用,比如要定时定量服用降糖药,降压药,除此以外,还要定期检查血压血糖等等。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都知道,脑梗塞这种疾病是非常可怕的,一旦被缠上了,就有可能会诱发危险的发生,甚至会要了患者的生命,就算没有要了患者的生命,也会留下后遗症。那么,脑梗塞需要长期吃药吗?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对于脑梗塞,患者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治疗。由于患有脑梗塞后,需要积极的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患者应该控制血压、血糖以及戒烟、戒酒等因素。二级预防主要是给予药物干预,比如抗血小板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若患者无明显的阿司匹林禁忌症,可长期口服。若患者发生胃溃疡等症状,可更换为氯吡格雷长期口服,假如患者有出血倾向,应停止用药,去医院复查。同时,二级预防应该给予他汀类药物,患者应该间断监测血脂以及肝功,同时监测颈动脉彩超,完善是否有斑块形成。
  脑梗塞必须长期服药,由于脑梗塞一年的复发率是17.7%,比例非常大,因此患上了脑梗塞那肯定要积极的二级预防,预防复发,必须长期服药。首先,要控制患者的血糖,比如用降糖药,糖尿病饮食、定期复查血糖等,看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倘若有高血压要低脂、低盐饮食,选择合适的降压药来治疗。再观察患者的血脂情况,以及是否有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险因素,都要用药物来控制。
  最主要的预防脑梗塞,还要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能够避免再梗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药物叫他汀类药物亦为非常不错的,也要继续应用,主要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这个药物在降脂的同时,能稳定斑块、缩小斑块,亦为预防脑梗塞非常重要的药物。

相关推荐

腔隙性脑梗塞要治疗吗
腔隙性脑梗塞药物治疗。腔隙性脑梗塞属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一种,发生在脑部深穿支动脉的缺血性微小梗死,比较多见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上发生。腔隙性脑梗塞如果没有能够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痴呆以及帕金森综合症等表现。一旦确诊存在腔隙性脑梗塞需要采取降颅压以及改善脑部循环、脱水的方案进行治疗,来保护脑组织。如果病症比较严重,采取保守治疗并不能够改善病情,则需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医治。腔隙性脑梗塞治疗后复发几率比较高,日常也要做好预防工作。
语音时长 01:05

2021-05-10

104070次收听

大面积脑梗塞能清醒吗
大面积脑梗塞的患者昏迷后是否能够清醒是很难预测的。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病人出现意识不清这种症状,考虑是由于梗死面积比较大、水肿重,影响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从而出现意识不清,严重者甚至有可能形成脑疝,危及生命,针对这种情况,患者是很危险的,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治疗,需要尽快做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缓解颅内压力,待颅内压力解除以,麻醉清醒,脑水肿消退后,部分患者就有可能能够逐步恢复清醒,但是这一系列过程中也存在着风险。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有可能会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状,甚至患者还会成为植物状态,所以对于病情的预后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是很难进行预测的。
语音时长 01:21

2021-05-10

83963次收听

患过脑梗塞可以做什么锻炼
很多人都在积极的寻找脑梗塞的康复锻炼措施,进行脑梗塞的康复锻炼是为了保证患者的术后恢复的,那么具体的脑梗塞的康复锻炼内容有哪些呢?以下是专家给出的建议,我们共同了解一下。
为什么夏季脑梗塞易发作
脑梗塞病情容易发生在中老年身上,特别是享受晚年的老年们患有脑梗塞病情是很难受的,亲人也为之担心。很多家人都并不知道为什么老年会有脑梗塞。下面我们就来看下患有脑梗塞的原因都有哪些?
脑梗塞是怎么引起的
脑梗塞多是因为脑部的管道狭窄所致,在血管中含有过多的脂类物质或废物,则会造成管道的狭窄。并且血管硬化或长期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也会造成脑梗塞。在脑梗塞发病之前,会有明显的血压异常症状,头部会感到头痛头晕等症状。
脑梗塞有哪些危害
脑梗塞所诱发的危害,首先就是剧烈头痛,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困扰,往往也是突然发生的;其次就是眩晕,以清晨比较常见,患者出现了身体疲劳以及洗澡以后就会导致病情加重;最后还会发生步态异常的情况,容易引起偏瘫的发生。
脑梗塞和脑血栓的区别
很多患者在概念上都会有这样的混淆。脑梗塞是脑梗塞,脑血栓是脑血栓。其实在医生看来,他们俩是同一种病的不同表现。当然脑梗塞的话从病因上来分,它主要是有血栓形成的脑梗塞,还有一种栓子脱落造成的栓塞性的脑梗塞,那么范围上就比脑血栓要稍微大一点。也可以说脑血栓是脑梗塞当中的一个表现。但是从发病的原理上来说,他们都是同一种病,二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当然如果说是脑梗塞诊断出来的话,我们会想到可能会还有栓塞的情况出现。如果下血栓的诊断,那么我们只会考虑是血栓性的脑梗塞。所以这两者在医学上是基本上是通用的,但是在概念上可能会有那么一点微小的区别。但是只要这两个当中的任何一个诊断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患者至少他得的是血管的堵塞性疾病,而不是出血性疾病,我们能区分到此也就足够了。
语音时长 01:46

2020-02-24

60615次收听

02:50
脑梗塞失语能治好吗
脑梗塞的失语能不能治好,主要是看脑梗塞的症状能不能完全的控制好,如果及时地治疗。脑梗塞的其它功能,比如肢体的功能有一定恢复的时候,他的语言功能也会逐渐的好转起来。当然少部分病人由于所得的部位影响语言的功能,比较严重,所以也会遗留失语的后遗症。也就是在肢体功能完全恢复以后,还有一部分患者的语言表达还是有问题的,因为语言中枢的恢复,恢复起来更慢。失语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有三类,分别是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和混合性失语。运动性的失语就是表达的障碍。比如吐字不连续,吐词用词的贫乏,表达不清晰,言语含糊等等,这是属于运动性失语的表现。感觉性失语的表现是说话非常的流畅,也能听得清楚。但是跟患者沟通的时候,他不能理解意思,所以说的话是南辕北辙。这是感觉性失语的表现。混合性失语是既有运动性的,也有感觉性的,这是失语当中最严重的。
02:07
脑梗塞的原因有哪些
脑梗塞的原因很多,具体如下:第一,年轻人免疫性疾病;第二,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第三,系统性疾病,比如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第四,吸烟饮酒;第五,口服避孕药、吸毒、日射病、中暑等少见原因。
01:38
脑梗塞后遗症
脑血管病属于高发病,它的致残率很高。脑血管病致残最常见的是肢体运动障碍。其次是感觉障碍,比如肢体麻木,温度觉下降,触觉能力也下降。另外言语功能会下降。最后,有一些病人的视力会下降,一些病人会影响到听力,还有一些病人饮水呛咳。
02:12
脑梗塞后遗症治疗
脑梗塞要针对患者不同障碍点进行康复,找合适的运动模式,在医生或者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脑梗塞的后遗症期一般指患病六个月以后,六个月之内是黄金期,但是脑梗塞康复是终生的。
脑梗塞要怎么预防
脑梗塞的预防,我们常说的就有两种,一种是一级预防,一种是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就是脑梗塞发病的原因,比如说动脉硬化、高血压等这些基础病,这些原发病。在这些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脑梗塞,尤其是家族史阳性的患者,就应该早早的进行预防。比如说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活血化瘀的药物。这些药物的使用,是有临床指征的,如果检查、化验、影像学检查等等,发现了蛛丝马迹,就应该根据临床的指征进行使用。同时患者往往有其它的基础病,比如说动脉硬化、高血压,还可以有高血脂症、糖尿病、高酮性半关高血症、高尿酸等这一系列的基础病。要积极的治疗这些基础病,在这些基础病控制好的情况下,就可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一旦发生了脑梗塞,就应该积极治疗,抗凝、改善循环、保护脑细胞等等。治疗的效果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巩固疗效的基础上进行二级预防,也就是说防止脑梗塞的复发。脑梗塞这样的疾病往往致死率、致残率很高,有年轻化的倾向。它的复发率非常的高,也就是说脑梗塞一旦发生,治疗的再好也应该注意二级预防,防的病情的复发。所以脑梗塞预防,是一个非常复杂、严肃的课题,应该引起我们大家的广泛的注意。
语音时长 01:56

2019-12-20

57712次收听

腔急性脑梗塞是什么病
作为常见的脑科疾病,腔急性脑梗塞的出现是因为患者大脑中的血管被堵塞所致。一些患有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有比常人更高的几率出现此类疾病。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导致病情的恶化。因此患者需要积极进行运动,并树立治疗的信心。
脑梗塞吃什么药物
脑梗塞吃什么药,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有患者或者有朋友来问这个。脑梗塞用药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脑梗塞的原因不一样,患者所用的药物也不一样。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因,对症使用药物。脑梗塞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后产生的疾病。首先要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如果患者已经有明确的血管狭窄,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有斑块形成,并且导致症状性的狭窄或者明显的狭窄,用药时要加上抗血小板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急性血栓的形成。患者应该到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的防治方案。
语音时长 01:34

2019-06-18

57479次收听

02:21
脑梗塞吃什么好
脑梗塞的病人大多数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因此对于脑梗塞的患者,建议采用低脂饮食,低脂饮食就是炒菜少放油,尽量避免大鱼大肉,少吃动物的内脏等等。当然如果病人合并糖尿病,还要采用糖尿病饮食,糖尿病饮食就是建议患者少吃主食或者尽量避免主食,少吃甜食,多吃蔬菜;并且适当的活动。药物方面主要采用ASA的策略,也就是抗血小板药,他汀的治疗,需要患者长期的服用。如果患者合并高血压,还要长期的服用降压药。有其他的一些合并症,也要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