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有什么危险
食物中毒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器官损伤甚至死亡,危险程度与病原体类型、摄入量及个体免疫力有关。
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等。细菌性中毒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通常在进食后数小时至三天内发作。病毒性中毒如诺如病毒可引起水样腹泻和低热,病程持续1-3天。化学性中毒如农药残留或河豚毒素可能引发神经麻痹,症状进展迅速。部分患者会出现血便、持续高热等严重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志贺菌或大肠杆菌O157感染。婴幼儿、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出现抽搐、休克等并发症。
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神经传导导致呼吸肌麻痹,需立即使用抗毒素治疗。误食毒蘑菇中的鹅膏毒素会引发肝衰竭,死亡率较高。部分海产品携带的雪卡毒素可引起心血管系统异常。亚硝酸盐中毒会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皮肤青紫和缺氧。重金属污染食物可能造成慢性中毒,损伤神经系统和肾脏功能。
发生食物中毒后应暂停进食,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物。保留可疑食物样本供检测,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生熟食分开存放,肉类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70℃,冰箱冷藏室保持4℃以下,熟食室温放置不超过2小时。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店铺,避免食用野生蘑菇或不明来源的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