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怎样区别
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可通过起病速度、脑脊液检查、影像学特征及病原学检测进行区分。结核性脑膜炎起病较缓,脑脊液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糖和氯化物降低明显;化脓性脑膜炎起病急骤,脑脊液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糖降低更突出。两者均需紧急就医,确诊依赖病原学或分子检测。
结核性脑膜炎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起病隐匿,病程可达数周。早期表现为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逐渐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增高,外观微浑或毛玻璃样,白细胞计数多在50-500×10⁶/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明显升高,糖和氯化物显著降低。影像学可能显示脑基底池强化、脑积水或结核瘤。抗酸染色或结核菌培养阳性可确诊,但阳性率较低,目前多采用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提高敏感性。
化脓性脑膜炎多由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细菌引起,起病急剧,常在数小时至数日内进展。典型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部分患者出现皮肤瘀斑或休克。脑脊液呈脓性,压力显著增高,白细胞计数常超过1000×10⁶/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极度升高,糖含量极低甚至测不出。血培养和脑脊液革兰染色有助于快速确定病原菌。头部CT早期可能正常,严重者可出现脑水肿或脑室扩大。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出现头痛发热伴意识改变时,应立即就医进行腰椎穿刺检查。两种脑膜炎均属危急重症,延迟治疗可能导致脑疝、智力障碍等后遗症。日常应注意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密切接触,接种流脑疫苗可预防部分化脓性脑膜炎,卡介苗接种对预防结核性脑膜炎有一定作用。确诊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抗感染治疗,定期复查脑脊液。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