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感染。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肝区不适,严重时可导致胆管炎、肝硬化等并发症。
1、感染途径
食用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是主要感染途径。常见于生食或半生食鱼生、醉虾等食品。囊蚴进入人体后会在十二指肠脱囊,幼虫经胆总管移行至肝胆管发育为成虫。广东、广西等喜食鱼生地区感染率较高。
2、早期症状
轻度感染可能无明显症状。典型早期表现为上腹隐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乏力等全身反应。粪便检查可见黄褐色虫卵,此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
3、进展期表现
长期感染会导致慢性胆管炎,出现肝区钝痛、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超声检查可见胆管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血液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功能指标异常。此阶段可能并发胆石症、胆管梗阻。
4、严重并发症
重度感染可能引起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严重病变。儿童长期感染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极少数病例可能诱发胆管细胞癌。这些情况需通过CT或MRCP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5、诊断治疗
粪便检出虫卵是确诊依据。吡喹酮片是首选治疗药物,阿苯达唑片也可作为替代方案。对于胆道梗阻患者可能需要ERCP取虫或手术治疗。治疗后需复查粪便确保虫卵转阴。
预防肝吸虫病需彻底煮熟淡水鱼虾,避免生食。流行区居民应定期进行寄生虫筛查。出现不明原因肝区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治疗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肝胆负担。完成驱虫治疗后需复查肝功能,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相关推荐
01:53
0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