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石是什么
痛风石是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或周围软组织形成的慢性结节性病变,常见于耳廓、手指、足趾等部位。痛风石主要由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可能伴随关节肿胀、皮肤破溃、活动受限等症状。痛风石形成提示疾病进入慢性期,需及时干预控制尿酸水平。
尿酸盐结晶沉积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皮下微小颗粒,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增大形成肉眼可见的坚硬结节。早期痛风石质地较软,表面皮肤完整,多呈黄白色。长期未控制的痛风石可侵蚀骨质,造成关节畸形,严重时导致皮肤破溃并继发感染。典型痛风石好发于下肢远端关节,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也可出现在鹰嘴、跟腱等部位。
痛风石形成与血尿酸水平及病程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当血尿酸超过饱和浓度时,单钠尿酸盐结晶析出并沉积在软骨、滑膜等组织中。巨噬细胞吞噬尿酸盐结晶后释放炎症因子,刺激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包裹形成结节。病程超过5年的痛风患者中,约半数会出现痛风石,未规范治疗者痛风石体积可能持续增大。
痛风石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医生可通过触诊判断结节质地,超声检查能发现关节内尿酸盐沉积的双轨征,双能CT可精确显示尿酸盐结晶分布。需与类风湿结节、钙化性肌腱炎等疾病鉴别。确诊后需评估肾功能及尿酸代谢情况,制定个体化降尿酸方案。
控制痛风石需长期维持血尿酸低于300μmol/L。急性期可使用秋水仙碱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缓解炎症。慢性期首选别嘌醇片、非布司他片等降尿酸药物,促进痛风石溶解。体积较大或影响功能的痛风石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术后仍需药物控制防止复发。日常需限制高嘌呤饮食,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
痛风石患者应避免关节外伤和过度劳累,选择宽松鞋袜减少摩擦。定期监测血尿酸和肾功能,出现新发结节或原有结节增大时及时复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者需同步控制基础疾病。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多数痛风石可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消失,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痛风石出现了应该怎么处理
- 2 痛风石怎么处理
- 3 痛风石是如何形成的
- 4 出现痛风石该怎么处理
- 5 什么是痛风石是怎么形成的
- 6 痛风石怎么得的
- 7 如何认识和处理痛风石
- 8 能怎样去除痛风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