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基底动脉狭窄怎么治

52906次浏览

基底动脉狭窄在发病早期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比较常用的药物就是抗血小板药,这里药物能够预防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还可以用他汀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以稳定斑块,可调节血脂。如果说病情比较严,可以考虑做血管内支架治疗。

基底动脉是颅脑当中最为重要的大血管,如果出现基底动脉狭窄的问题,大脑就容易出现供血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脑干。这个时候可能出现眩晕或走路不稳等症状,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还有可能会危及生命。那么基底动脉狭窄怎么治?
  一、基底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
  如果发生了基底动脉狭窄的问题,应该要及时应用抗血小板药来治疗。这类药物的主要功效就是防止血小板聚集,有助于预防血栓,对于改善基底动脉狭窄的症状会有帮助。不过抗血小板药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所以在用药的过程中应该要密切监测,避免过度用药。
  2.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也可用于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这类药物的主要功效就是抑制胆固醇,起到抗血栓的作用,还能够调节血脂以及稳定斑块,防止基底动脉狭窄引起血栓。不过他汀类药物对于肝脏和肾脏的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很大,在用药期间应该要随时监测肝肾功能
  二、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如果基底动脉狭窄的病情比较严重,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考虑做血管内支架治疗,也就是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这种治疗方式造成的创伤很小,而且可以同时处理多处狭窄病变。如果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手术之后又出现血管狭窄复发,手术无法抵达狭窄部位,都可以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经过这种方法治疗之后,血液流通会变得比较顺畅,基底动脉狭窄所引发的头晕等症状也能得以缓解。
  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就是以上这些。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狭窄的程度小于50%的情况。如果说管腔狭窄超过50%,应用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会很好,这个时候就得及时做手术治疗。

相关推荐

01:55
脑支架手术后寿命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一个标准的说法,通常是指脑部血管支架术后的寿命,这主要是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一类手术。由于长时间的高血压、高血脂等原因,造成颅内动脉狭窄,通过支架的方式,使狭窄段得以撑开,恢复脑部的有效血流,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预后是很有帮助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患者,在支架植入术后,仍然没有很好的控制血压、血脂,或者血管的其他部位发生了异常,也可能会随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另外在支架植入术后,还需要遵医嘱来严格的进行抗凝药,抗菌药物的服用以及定期的复查。
脑动脉狭窄支架介入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脑动脉狭窄支架介入手术之后要注意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药物,且控制好自己的血压,血压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可以服用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还需要服用调脂药物,抗凝药物需要终生服用。患者术后的饮食需要特别注意,要戒烟戒酒,低盐低油脂饮食。且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不要吃奶油蛋奶。也不要吃刺激性大以及辛辣的食物,比如不能吃辣椒、花椒还有不能喝浓茶、咖啡等等。可以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比如牛奶、蛋清、豆制品等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术后还需要卧床休息,不能过早活动。另外,还好保持良好的心态,控制好情绪,且控制血压。
语音时长 01:07

2021-01-26

81476次收听

脑动脉狭窄可以治好吗
出现脑动脉狭窄的情况如果可以积极治疗是可以得到改善的,但是不能完全治愈。如果脑动脉狭窄的狭窄程度比较低,可以采用药物来治疗,比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他汀等等,这些药物有抗血小板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还可以预防继发性的脑血管疾病。如果脑动脉狭窄的程度比较严重,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则需要采用介入疗法,也就是支架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后还需要终生用药,主要服用抗动脉硬化的药物,以及抗凝药物还有调脂药物,比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等。患者需要遵循医嘱服用以上药物,不能过量或者突然停止用药,避免引起副作用呢。
语音时长 01:04

2021-01-26

95088次收听

脑动脉狭窄是怎么回事
脑动脉狭窄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与患者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不好以及长期吸烟等原因有关系,另外也与遗传因素有关系。轻微的脑动脉硬化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少数患者也会表现有头晕、头疼、头闷、耳鸣、记忆力减退、健忘、视物模糊、肢体麻木、乏力等一系列症状。如果是重度的脑动脉狭窄,就会导致动脉斑块脱落,随着血液流动堵塞血管,形成脑梗塞导致偏瘫、失语等。如果是在情绪激动、腹压增加的时候,脑内血管压力突然增加就有可能会出现破裂出血的现象。所以说脑动脉狭窄重度的会有一定风险的,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
语音时长 01:03

2021-01-26

103229次收听

基底动脉狭窄能治好吗
出现基底动脉狭窄后,没有办法彻底恢复,因为硬化的血管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在患病早期积极应用软化血管的药物、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活血化瘀的药物等,或选择手术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脑供血不足的问题,一般不会影响到正常生活。
基底动脉狭窄是什么病该如何医治
基底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主要指的就是大脑当中负责脑干和小脑供血的主要血管出现了狭窄现象。发病后可以应用软化血管的药物治疗,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可以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有必要的话可以进行支架治疗或球囊扩张治疗。
脑动脉狭窄患者饮食应该注意什么呢
脑动脉狭窄患者在饮食方面一定要健康合理,不能吃一些辛辣和刺激的食物,尤其是不能吃高脂肪的食物。日常饮食要选择低盐低脂和低糖的食物,同时还需要戒烟戒酒。
脑动脉狭窄不治的后果有哪些
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应该积极的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卒中发作,甚至出现病情加重,导致血流异常,甚至出现永久的脑梗。
脑动脉狭窄支架介入术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脑动脉狭窄支架介入术后要注意观察有没有出血的症状,是否有病变出现,并且还要注意检查精神是否有障碍,定期的复查身体。
脑动脉狭窄的原因
脑血管狭窄大部分是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青年人可能是血管炎、纤维肌发育不良或者动脉夹层造成的。如果血管狭窄是急性形成的,会造成脑供血不足,出现脑供血不足的一些症状,头昏、头痛,严重的会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如果慢性狭窄可能没有症状,脑组织有很多支血管供血,大脑皮层的供血是血管网的存在,有良好的代偿,也有人会有头昏、头痛,尤其是昏昏沉沉的症状。如果老年人有头昏的症状,又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要去医院做血管的检查与颈动脉的超声,脑血管可以做经颅多普勒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
语音时长 01:31

2020-01-09

54385次收听

脑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费用是多少
费用因人、病情、部位、支架的数目而异。脑血管支架的费用有多有少的原因:如果是两个或三个部位狭窄,支架多费用高,如果只是单纯的一个部位费用就少。并且不同的部位支架要求是不一样的。最简单的椎动脉开口,单纯的椎动脉开口放支架分进口和国产,现在是推荐国产费用较低,光治疗的费用一万到两万。但万一是颅内或后循环基底动脉狭窄的支架,要求较高,质量要求高,工艺高的费用就高。脑动脉狭窄的支架分为自膨式支架及球囊扩张式支架。自膨式支架常用于颈动脉,在做颈动脉支架前,需提前放置保护装,即远端保护装置,远端保护装置加支架的费用大概4万元左右;球扩式支架常用于椎动脉狭窄、颅内的狭窄,其费用在2.5到3万元左右。
语音时长 01:45

2020-01-09

53200次收听

02:49
脑动脉狭窄是怎么回事
脑动脉狭窄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脑部血管狭窄,从而引起中风、供血不足、头晕、头疼等症状。多数情况是后天的病变造成,比如长了斑块,高脂血症、营养过剩等。脂肪在血管上长成了斑块,软斑不断的增长影响血流、造成血管狭窄,导致了循环的障碍,也可能是其它的病变引起的动脉的狭窄。一旦出现了动脉狭窄以后,长期的观察,没有什么临床的症状,可以不做积极的处理,如果出现了临床的症状,就需要积极地进行处理。应当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进行一些检查,作出鉴别诊断以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
02:47
脑动脉狭窄介入术后注意事项有哪些
诊断脑动脉狭窄,可以采用介入的治疗,比如说介入可以取拴,可以取斑块、可以安支架,可以做搭桥等,这些术后的进行处理以后,就应该观察患者的疗效和合并症等。主要观察创口有没有出血,有没有感染,其次还应该观察介入术后血管的狭窄是否得到了改善,血流的情况如何,能不能改善临床上的症状,那么临床上的症状的改善以后,那么血管的狭窄有没有复发,有没有新的斑块的形成,以及其它的合并症或者是后遗症等。这些临床的观察专业性很强,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复查。患者要配合专业医师进行必要的检查,比如说影像学的检查,比如说脑血流图的检查、实验室的化验的检查。
02:49
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
开始阶段症状体征比较轻的情况下进行保守治疗,比如可以用改善循环的药物、扩张血管的药物、促进循环的药物或中药里边的活血化瘀的辨证施治等,还可以采用中医的针灸、按摩促进血管的循环,改善临床的症状和体征,还可以采用介入的方法,比如取斑块、取栓、安装支架,栓塞疗法、搭桥等。动脉狭窄是一个针对病情有一定的选择性的治疗方法,也可能是综合的治疗,患者一定要遵从专业医师的指导,进行检查,进行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治疗的方法,还要配合医师进行复查,防止有合并症、后遗症等。
02:49
脑动脉狭窄的症状有哪些
在颈内动脉系统出现血管的狭窄,就可能有供血不足的表现,比如头晕、头疼、语言障碍、神志障碍,病变肢体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等。在后循环系统出现血管的狭窄,就会有神志障碍、运动障碍、供给失调、眩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同时伴有颅神经的病变。脑动脉的狭窄所在部位会有所不同,临床的症状也会有所区别,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必要的检查,并做出诊断,积极采取药物、物理、手术等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