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腮腺炎反复发作怎么回事

54432次浏览

腮腺炎是一种传染病,一般注射育苗或得过腮腺炎后具有免疫力,但不具有终身免疫,一般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易感,幼儿自身免疫力还较低,所以极易感染复发。小儿腮腺炎反复发作怎么办?如何治疗?小儿由于抵抗力低,容易得急性腮腺炎。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

小儿腮腺炎反复发作怎么办

1.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对症处理,预防并发症

2.局部用药主要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化瘀等。抗腮腺炎注射液、腮腺炎片、腮腺宁糊剂等。

3.治疗期间注意口腔清洁,饮食宜清淡,忌食酸性食物。

小儿腮腺炎反复发作的手术治疗方法

1、作导管结扎术,可从口腔内进行。适应证的选择条件必须是腮腺导管系统经抗生素反复冲洗,粘液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或停止方可施行。结扎术后可口服硫酸阿托品片,每日1~3次,每次0.3mg,共服用3~5日。腮腺区加压包扎,以促使腺体萎缩。术后并发症主要是粘液脓性分泌物自发破溃疡或形成潴留脓肿。

2、在各种保守治疗及导管结扎术失败而病员有手术愿望时,可行保存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切除术。由于长期炎症的影响,纤维组织形成而周围组织粘连,分离面神经经较为困难。术后如有面瘫表现可用维生素Bi及B12并配合理疗。必须强调的是应将腺组织尽可能摘除,并应将腮腺导管全长完全切除,否则术后在残存导管段仍可能形成潴留脓肿。

以上就是关于小儿腮腺炎反复发作怎么办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推荐

脸腮痛的原因
当出现脸部或腮部疼痛的时候,首先要观察疼痛的局部,是否有伴随症状和伴随的诱因,如在脸腮疼的部位,发现局部的外伤性反应,包括在近期出现局部的撞击伤,损伤是可以导致局部疼痛的。若出现局部的发红、发热现象,有可能和细菌或病毒感染相关,只有积极的控制感染,疼痛才能够消失。当然脸腮部疼痛,也有可能和肌肉劳损有关,如在进行咀嚼时,若用力过度或者是张口时用力过度,很容易造成局部肌肉的劳损和韧带的损伤。通过活血药、局部的按摩油,或者是配合应用芬必得等疼痛类药物,可以得到很好缓解。
语音时长 02:27

2021-09-29

94762次收听

03:29
腮腺炎早期症状
腮腺炎是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感染之后会出现炎症也就是腮腺炎。腮腺炎的发生多见于细菌性和病毒性,主要的临床表现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肿大。细菌性的腮腺炎表现是发热,还有腮腺的局部的红、肿、热、痛、口腔的唾液分泌减少,甚至会分泌出脓性的唾液,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多。病毒性腮腺炎好发于儿童以及青少年,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腮腺炎是急性呼吸道的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俗称为流腮,多数是呈良性的自限过程,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腮腺肿胀、疼痛、发热、影响进食,还会出现疼痛加剧。
腮腺炎疫苗有必要打吗
腮腺炎疫苗必须要打的。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儿童和青少年易感,每年的冬春季节高发。流行性腮腺炎常常有局部的暴发流行,一般在在幼儿园、学校内暴发,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传染性非常的强,发病以后可以造成一些并发症,甚至有一定的死亡率。所以应该进行腮腺炎疫苗的接种。
语音时长 01:01

2021-04-15

88682次收听

如何正确判断是否腮腺炎
最近出现腮腺炎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多,腮腺炎问题是一种相当严重的传染病。一旦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家人朋友们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避免自身也出现类似的症状。可能很多朋友对于自身得了腮腺炎问题的症状还不是很了解,下面我来为大家具体普及一下吧。
腮腺炎挂什么科
如果患有腮腺炎,通常去颌面外科挂号就诊,有一部分腮腺炎有传染性,这时需要去感染科挂号。如果医院没有设置这些科室,可以到耳鼻喉科或口腔科挂号。
乙肝脾脏肿大怎么办
乙肝通常是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一般情况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出现脾脏肿大时,需要通过抗病毒治疗、抗纤维化治疗、手术治疗来缓解相关症状。具体情况如下:
儿童腮腺炎需要打针吗
儿童腮腺炎要不要打针,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而定,轻微的病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合并了并发症,要及时的打针或者是输液治疗。在治疗时要根据具体的病症,选择合理的方法,另外护理工作也要做好。
腮腺炎严重吗
腮腺炎病情并不会特别严重,只要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疗就可以得到控制。但腮腺炎发展较为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导致腮腺持续性肿大,并会刺激一些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同时可能会诱发睾丸炎和卵巢炎,还有发生慢性肾炎和心肌炎、骨髓炎的可能性。
02:15
小孩腮腺炎是什么引起的
小儿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除了腮腺炎病毒还有其他类的病毒也可以引起腮腺炎,但是更多的还是腮腺炎病毒,是一个病毒感染引起的腮腺炎症。而且腮腺炎病毒除了侵犯腮腺,还可能还会侵犯孩子的睾丸和胰腺,引起男孩儿的睾丸炎和胰腺炎。所以一旦得了腮腺炎,最好及时去医院就诊,让医生诊断是否同时合并了睾丸炎和胰腺炎。腮腺炎本身问题不大,严重的是胰腺炎和睾丸炎。引起的小儿腮腺炎的病毒是专门引起腮腺感染的腮腺炎病毒,不像平时常见的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腮腺炎病毒感染不是很常见,患腮腺炎的人近几年也不是特别多,所以家长无需特别担心。
02:17
小儿腮腺炎的治疗
小儿腮腺炎确诊以后的治疗是比较简单的。首先局部治疗,使腮腺肿胀减轻,腮腺导管口通畅,能够分泌唾液,帮助消化食物。通过涂抹如意金黄散等来消肿止痛。口服的中药是清热散瘟类药物,这些都是最简单的一般治疗。其次是对发热的治疗,三十八点五摄氏度以上要使用退烧药,三十八点五摄氏度以下使用物理降温。最后是小儿腮腺炎如果合并了胰腺炎和睾丸炎,是需要去医院进行积极的治疗的。因为胰腺炎可能会并发到很严重的程度,可能会出现胰腺的坏死。如果合并了睾丸炎,睾丸局部疼痛明显,可以做睾丸的局部固定。把它用退热带固定起来,减轻肿胀和低垂,因为下垂会加重肿胀。
02:14
腮腺炎不能吃什么
一旦确诊是腮腺炎以后,不能吃辛辣、酸性、容易上火的食物。这三类食物是腮腺炎肯定不能吃的。因为患有腮腺炎之后,腮腺和腮腺导管口都会肿胀明显。患者本身由于腮腺的肿胀,会食欲不振,基本上也不能吃什么东西。如果吃酸性的食物,会严重的刺激腮腺分泌,导致大量的唾液堆积在腮腺导管口或里面,加重了腮腺的肿胀和疼痛。因此这类刺激腮腺分泌唾液的食物都是不能吃的。可以吃一些清淡的食物,西瓜、黄瓜等,大量的补充水分。不刺激腮腺分泌的食物都是可以吃的,不能吃辛辣的或者是刺激腺体分泌的食物。尽量杜绝去吃甚至不要看到别人吃引起腮腺分泌的食物,比如话梅等。
小孩腮腺炎有哪些忌口的吗
小儿腮腺炎如果确诊以后,吃的东西基本上是清淡饮食,不要吃辛辣类的食物,不要吃容易诱发这个腮腺分泌的食物。因为腮腺炎症以后,它的局部肿胀会特别明显,腮腺导管口也会肿胀,有可能还会被堵塞。这样的话如果你吃了大量的酸性的食物,它的腮腺会大量的分泌这个唾液。这个时候由于在腺口堵着,那这个会加重他的肿胀,加重患儿的不适感、疼痛感。所以腮腺炎的患儿一定不要吃酸类的,引起容易引起腮腺分泌的这种食物。清淡的饮食,喝点粥吃点面条,吃点黄瓜、蔬菜什么的都可以。但是容易引起腮腺分泌的酸的食物都不要吃,辛辣类的食物,肉类的,这个容易上火的食物都不要吃。主要还是以喝水这种清淡的这种食物为主。其他的食物尽量在发病的这个急性期,你不要给他去吃。尤其是我们强调好多次,强调了尤其是不要吃这个酸类的食物,容易引起腮腺的大量的分泌唾液,这一类食物不要去吃。
语音时长 01:29

2019-10-23

52103次收听

腮腺炎预防
腮腺炎预防要加强自身的抵抗力,要增强体质,避免接触传染源。一、要多锻炼身体,不要做劳累过度的运动,不打破日常生活规律,持免疫力的正常。二、人多的地方,环境比较脏乱的地方,做好防护带上口罩,避免飞沫的传播。腮腺炎是一个传染病,如果患者的抵抗力非常低,即使离的很远,有可能也会被感染。
语音时长 01:29

2019-10-23

58413次收听

儿童急性腮腺炎症状
儿童急性腮腺炎在前驱期常常会有发烧、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头痛、呕吐等表现,少数孩子可能会出现早期的脑膜炎,可有脑膜炎刺激征。在腮腺肿大期,腮腺肿大先发生一侧,然后另一侧也开始肿大,也有仅一侧肿大或者腮腺无肿大的病例,发热会持续,中等发热为主,低热高热少见,也有孩子体温始终正常。儿童急性腮腺炎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是潜伏期,第二个是前驱期,第三个是腮腺肿大期。肿大也是有特点的,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以及触痛、表面皮肤不发红。部分患儿颌下腺、舌下腺以及腮腺可始终无明显肿胀,而仅有病毒血症或并发症的出现。腮腺管口可以看到红肿,患儿感到腮腺局部胀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和咀嚼时更明显。在腮腺肿大的同时,体温仍高,但体温增高的程度以及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与腮腺肿大程度无关。发热持续时间不一、短的1到2天,少数可以达到两周,发热以中等程度的发热为多见,低热与高热均少见。20%的孩子体温始终是正常。
语音时长 01:36

2019-08-19

53235次收听

01:46
腮腺炎怎么治疗
对于腮腺炎患者的治疗方式,需要根据腮腺炎的病因,来决定。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要注意对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进行降体温的处理,要增加患者的营养,注意提高患者的身体抵抗力。对于病毒感染的疾病,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一方面患者的身体有一定的自限性,以及自愈性。只要能够保证患者身体的基本情况良好,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自愈就可以。对于患有化脓性腮腺炎的病人,由于患者可以出现唾液分泌不通畅的情况,所以,首先需要针对导致唾液分泌不通畅的原因,进行治疗。同时,对于已经出现细菌感染的患者,还要积极进行抗细菌的治疗,也就是常规采用抗生素、消炎药,进行治疗。要注意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来预防腮腺炎的反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