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管狭窄
椎间管狭窄是指椎间孔或椎管因结构异常导致神经受压的病理状态,可能引发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主要与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因素有关。
1、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退变或外伤可能导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典型表现为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咳嗽时加重。可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行椎间盘切除术。
2、骨质增生
椎体边缘骨赘形成会直接侵占椎管空间,多见于长期劳损的中老年群体。症状进展缓慢,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照射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等药物可改善病情。
3、韧带肥厚
黄韧带等软组织增生肥厚会渐进性压迫脊髓,常见于长期保持不良姿势者。典型特征为行走后下肢沉重感,休息缓解。需避免久坐,必要时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
4、先天性发育异常
少数患者因椎弓根短小等先天结构缺陷导致椎管容积不足,青少年期即可出现症状。磁共振检查可明确诊断,轻症可通过核心肌群训练延缓进展。
5、脊柱滑脱
椎体移位会使椎间孔变形狭窄,多伴随腰椎失稳。急性期需卧床制动,配合洛索洛芬钠片、乙哌立松片等药物,严重滑脱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日常应避免搬运重物及剧烈扭转腰部,睡眠选择硬板床,坐姿保持腰椎前凸。每周进行3-4次游泳或小燕飞锻炼可增强脊柱稳定性,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若出现持续下肢无力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