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崴了怎么判断程度
脚崴了可通过疼痛程度、肿胀范围、活动能力、皮肤颜色变化及是否伴随骨擦音判断损伤程度,主要分为轻度扭伤、中度韧带损伤及重度骨折三类。
轻度扭伤表现为局部轻微疼痛,肿胀局限于踝关节周围,皮肤无淤青或仅有淡粉色,可正常负重行走但稍有不适。中度韧带损伤疼痛明显加剧,肿胀扩散至足背或足底,皮肤出现紫红色淤斑,关节稳定性下降导致行走困难。重度骨折疼痛剧烈且持续,肿胀迅速蔓延至整个足部,皮肤呈现深紫色或黑色淤血,完全无法承重,可能触及骨摩擦感或听到异常声响。
判断时需先保持患肢制动,观察48小时内症状演变。轻度损伤症状会逐渐减轻,中重度损伤则可能持续恶化。若出现足部畸形、异常活动或感觉麻木需高度怀疑骨折。儿童及老年人因骨骼特性差异,轻微外伤也可能导致严重损伤,需更谨慎评估。
脚崴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并抬高患肢,24小时内每2-3小时冰敷15分钟以减少肿胀,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时注意松紧度以避免循环障碍。恢复期间避免过早承重,可进行非负重状态下的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上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帮助组织修复,如鸡蛋、西蓝花等。若48小时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发热、皮肤发亮等感染征兆,须及时就医进行X线或核磁共振检查。长期康复阶段建议穿戴护踝3-6个月,逐步进行平衡训练和抗阻运动预防反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