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患霉菌性肠炎症状
宝宝患霉菌性肠炎通常表现为腹泻、腹胀、食欲减退、黏液便或血便,可能伴有低热或肛周红肿。霉菌性肠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常见于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肠道菌群失调的婴幼儿。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宝宝就医,避免自行用药。
1、腹泻
腹泻是霉菌性肠炎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可能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腹泻可能与肠道黏膜受真菌侵袭导致吸收功能障碍有关。家长需注意观察宝宝尿量及精神状态,预防脱水。医生可能根据病情开具蒙脱石散、布拉氏酵母菌散或口服补液盐等药物辅助治疗。
2、腹胀
宝宝腹部膨隆、触诊有紧绷感,可能因肠道真菌过度繁殖产气导致。腹胀常伴随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可能影响呼吸。家长可轻柔按摩宝宝腹部促进排气,避免进食易产气食物。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或根据感染程度选择制霉菌素片等抗真菌药物。
3、食欲减退
真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会降低消化酶活性,导致宝宝拒食、奶量减少或进食后哭闹。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家长可尝试少量多次喂养,选择低乳糖配方奶粉或易消化辅食。若症状持续,需遵医嘱使用复合凝乳酶胶囊帮助消化,或氟康唑颗粒控制真菌感染。
4、黏液便或血便
肠道黏膜损伤可能导致粪便中混有黏液或血丝,严重时呈现果酱样便。家长需记录便便性状和频率,就医时提供详细信息。医生可能通过粪便镜检确认真菌菌丝,并开具克霉唑栓剂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必要时进行血常规检查评估感染程度。
5、低热或肛周红肿
部分宝宝可能出现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或肛周皮肤因酸性粪便刺激出现红斑、糜烂。家长需保持宝宝臀部清洁干燥,使用护臀霜隔离刺激。若发热超过38.5℃或肛周破溃,需及时就医排除合并细菌感染,医生可能推荐伊曲康唑口服液联合康复新液外用护理。
日常护理中,家长需严格消毒奶瓶餐具,避免给宝宝食用未经巴氏杀菌的乳制品或过期食物。母乳喂养的母亲应减少高糖饮食,防止乳汁含糖量过高促进真菌生长。恢复期可适量添加含益生元的辅食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如香蕉泥或苹果泥。注意观察宝宝体重变化,定期复查粪便常规,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继续巩固治疗一段时间,防止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