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蚊子咬了会得什么病
被蚊子叮咬可能传播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疾病。蚊虫叮咬主要通过唾液传播病原体,不同蚊种携带的病毒或寄生虫存在差异。
1、疟疾
疟疾由疟原虫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感染后可能出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贫血、肝脾肿大。确诊需通过血涂片检查疟原虫,常用治疗药物包括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蒿甲醚胶囊、磷酸氯喹片等。疫区居民需使用蚊帐并配合防蚊喷雾。
2、登革热
登革热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导致,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或出血倾向。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用补液和对症治疗,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对乙酰氨基酚片控制发热。清除积水容器是预防关键措施。
3、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病毒通过库蚊传播,初期症状类似感冒,进展后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甚至瘫痪。重症患者需住院进行降颅压和呼吸支持治疗,预防接种乙脑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流行季节应避免在黄昏时段户外活动。
4、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主要由埃及伊蚊传播,多数感染者症状轻微,但孕妇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治疗以休息和补液为主,必要时使用盐酸曲马多片缓解疼痛。疫区旅行者需穿着长袖衣物并使用避蚊胺类驱虫剂。
5、黄热病
黄热病病毒经嗜血蚊传播,特征性表现为发热、黄疸和出血倾向。接种黄热病疫苗可提供终身免疫保护,急性期治疗需密切监测肝功能,重症需输注血浆或凝血因子。前往非洲或南美洲热带地区前应完成疫苗接种。
预防蚊媒传染病需综合采取物理防护和化学驱避措施。安装纱窗纱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有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驱蚊产品。户外活动后检查身体有无叮咬痕迹,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皮疹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社区应定期开展灭蚊行动,清理废弃容器等蚊虫孳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