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血压称呼什么病
古代医学中并无高血压这一现代病名,但根据症状描述可对应中医的眩晕、头痛、肝阳上亢等范畴。传统医学典籍中类似高血压的表现多归为内风、肝风内动等病理概念。
古代中医对高血压相关症状的认知主要基于整体辨证理论。眩晕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眩冒,与肝阳上亢、气血不足有关,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如蝉。头痛在伤寒论中分太阳头痛、少阳头痛等类型,肝阳上亢型头痛可见面红耳赤、烦躁易怒。肝风内动在景岳全书中描述为手足震颤、项强直,与现代高血压危象症状相似。中风先兆在医林改错记载为突然头晕、肢麻,对应高血压引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心悸怔忡在金匮要略中属心阳不振,部分病例实为高血压性心脏病表现。
现代确诊高血压需规范测量血压值,古代诊断方法存在局限性。建议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血压,低盐饮食,控制体重,避免情绪激动。中医调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可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但不可替代降压药物治疗。若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等高血压急症表现,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