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幼儿缺铁性贫血可能由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需求增加、铁丢失过多、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缺铁性贫血通常表现为皮肤苍白、食欲减退、易疲劳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1、铁摄入不足
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较大,若日常饮食中铁含量不足,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母乳中铁含量较低,6个月后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或长期偏食挑食,均可造成铁摄入不足。家长需注意为幼儿提供富含铁的食物,如强化铁米粉、红肉、动物肝脏等,并保证饮食均衡多样。
2、铁吸收障碍
某些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腹泻、乳糜泻等会影响铁的吸收。长期饮用大量牛奶可能抑制铁的吸收,因牛奶中钙含量高且铁含量低。维生素C缺乏也会降低铁的吸收率。家长应避免让幼儿过量饮用牛奶,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促进铁的吸收。
3、铁需求增加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胞胎等出生时体内铁储备不足,而生长发育速度较快,铁需求明显增加。青春期女孩月经来潮后铁丢失增加,需求也随之上升。家长需特别关注这些高危人群,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4、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导致铁丢失过多的常见原因,如消化道出血、钩虫感染、反复鼻出血等。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肠黏膜损伤也可导致隐性失血。家长需观察幼儿是否有黑便、血便等症状,及时就医排查失血原因。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需补充铁剂,常用药物包括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
5、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继发缺铁性贫血。这类患儿往往有家族史,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诊。治疗上除补铁外,还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输血或脾切除。家长应配合医生做好长期管理,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
预防幼儿缺铁性贫血,家长应保证幼儿饮食均衡,适量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血、蛋黄等,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促进铁吸收。避免让幼儿过量饮用牛奶,每日奶量控制在500毫升以内。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贫血及时治疗。治疗期间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补铁治疗通常需要持续2-3个月才能补足储存铁。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铁剂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建议餐后服用以减少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