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主要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具体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以及传导阻滞等类型。
1、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点窦房结功能异常导致的心律变化。窦性心动过速表现为心率超过100次/分,可能与发热、贫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关。窦性心动过缓指心率低于60次/分,常见于运动员或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窦性心律不齐多与呼吸周期相关,通常属于生理现象。
2、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房异位起搏点,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房性期前收缩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心房激动,多数无需特殊治疗。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悸、乏力等症状,并增加血栓栓塞风险。
3、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发生在房室结区域,主要包括交界性期前收缩、交界性逸搏心律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表现为突发突止的心悸,可通过迷走神经刺激或药物终止发作。这类心律失常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但反复发作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4、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室,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健康人群,也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有关。心室颤动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骤停,需要立即电除颤抢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能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处理。
5、传导阻滞
传导阻滞指心脏电冲动传导延迟或中断,按发生部位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延长,通常无需治疗。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会导致心室率显著下降,可能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束支传导阻滞多通过心电图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更可能提示器质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患者应注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但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心率变化,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剂量。出现心悸、头晕、晕厥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高风险患者,医生可能建议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等器械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