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脾湿的症状及调理

54853次浏览

脾湿的症状主要有食欲减退、腹胀、大便黏腻、肢体困重、舌苔厚腻等,调理可通过饮食调节、运动锻炼、中药调理、穴位按摩、生活作息调整等方式进行。脾湿多由饮食不节、环境潮湿、久坐少动、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引起。

1、饮食调节

脾湿患者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如冰镇饮料、肥肉、奶油等。可适量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等。山药含有丰富的淀粉酶和多酚氧化酶,有助于消化吸收,改善脾虚湿盛的症状。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水分。赤小豆能健脾利湿,适合脾湿导致的水肿患者食用。

2、运动锻炼

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加速湿邪排出。建议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可刺激脾胃经络,增强脾胃功能。太极拳的缓慢动作配合深呼吸,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脾胃运化能力。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

3、中药调理

脾湿可遵医嘱使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丸、平胃散等中成药。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等组成,具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的功效。香砂六君子丸含木香、砂仁等成分,能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平胃散以苍术、厚朴为主药,擅长燥湿健脾、行气和胃。使用中药需根据个体体质辨证施治,不可自行用药。

4、穴位按摩

日常可按摩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等穴位改善脾湿症状。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按摩此穴可健脾和胃、扶正祛邪。阴陵泉在小腿内侧,按压有助于利水渗湿。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按摩能调理脾胃、化湿降浊。每个穴位按压1-2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早晚各一次效果更佳。

5、生活作息

保持规律作息对调理脾湿很重要。建议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伤脾。居住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免潮湿加重湿邪。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影响脾胃功能。调节情志,避免思虑过度伤脾。工作间隙可适当活动,避免久坐不动导致气机不畅。睡前可用热水泡脚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脾湿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增强体质。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脾胃功能。居住环境要干燥通风,避免潮湿。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调理期间要耐心坚持,不可急于求成。

相关推荐

湿气重的人怎么排湿
湿气重的人可通过调整饮食、适量运动、中医调理、药物治疗、改善居住环境等方式排湿。湿气重可能与脾胃虚弱、环境潮湿、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脾湿吃什么
脾湿患者可以适量吃山药、薏苡仁、赤小豆、茯苓、芡实等食物,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健脾丸、四君子颗粒、附子理中丸等药物。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结合具体证型选择调理方案。
冬天湿气重怎么办
冬天湿气重可通过调整饮食、加强运动、改善居住环境、中医调理、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湿气重可能与气候潮湿、脾胃虚弱、饮食不当、缺乏运动、体质偏寒等因素有关。
脾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脾湿可能由饮食不当、环境潮湿、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外感湿邪等原因引起。脾湿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黏滞、舌苔厚腻、肢体困重等症状。
02:47
肠胃湿气重的症状
脾胃属于人体消化系统的两个重要器官,中医认为脾胃属于后天之本,主消化吸收,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负责从食物中摄取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另外,脾主运化还包括脾与人体的水湿代谢有关系。脾主四肢,即脾的功能强弱与四肢的活动能力有关。如果脾胃之气受损,就会出现水液代谢异常的情况。湿气停留在体内会产生胃胀、腹胀、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容易疲劳。一旦四肢疲劳,就容易感染、感冒。另外,可能出现白带异常,白带清晰、量多,这都属于脾胃湿气比较重的症状。
02:51
湿气吃什么药
湿气重,首先要分清内湿和外湿。外湿多是见于风寒湿邪的情况,要用祛风、散寒、除湿的药物,如荆芥、防风、白芷、藁本、羌活、独活等。内湿要分清是寒湿还是湿热,寒湿表现是舌苔白厚,可以用参苓白术散。湿热表现是舌苔黄腻,可以用三仁汤,或者是甘露消毒丹等。湿气是一种风、寒、暑、湿、燥、火,中医叫六淫,是六种邪气当中的一种。湿邪可以由体外侵入到体内,入侵到体内这是外湿。还有一种是内湿,内湿是因为脾肾的功能下降,另外,肾气不足,排尿异常,亦会出现水湿停留在体内的情况。
02:57
湿气重脸上长痘痘用什么药
湿热的体质出现痘痘的时候一定要清热利湿,可以用一些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作用的药物,像薏米、滑石、黄芩、黄连、莲子、穿心莲、黄柏等一类清热利湿的药物,对湿热性的痤疮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青壮年脾胃功能较强健,食欲较好,如果不注重饮食养生,经常吃一些麻辣刺激的东西,或经常饮用白酒,就会导致体内湿热比较旺盛,阻塞经络系统,使面部气血运行不通畅,可能引起痤疮的出现,面部的皮疹、红肿、热痛,或皮疹上面有白头,或是皮疹上面有黑头。
02:58
怎么样去湿气
首先分析一下人体为什么会有湿气。湿气来源一是外界的湿气,由于长期居住生活在潮湿环境,湿气会侵入到人体。或在身体抵抗力下降情况下淋暴雨,湿气会侵入人体。还有一种和长期大量饮酒、吃麻辣食物,辛香、麻辣损伤脾胃,会出现体内湿气的情况。还有一些苦寒药物,损伤脾胃、阳气,湿邪就会在体内产生。根据湿气的来源,采取逆向的操作就可以去掉湿气。如果是居住的环境、生活的环境湿气比较重,要换环境。要戒酒,同时用一些益气、健脾、芳香化湿的药物,像藿香、佩兰等等或者滑石这类药物,都有去湿气的作用。
汗蒸能否去湿气
要从几个方面说,汗蒸相当于中医的发汗,中医的发汗是通过用药物,汗蒸是通过外来的热,引起身体出汗,但是有同功的疗效,某湿气是可以去的。首先,汗蒸可以调动人体,增加血液循环,让体内温度暂时的升高。因为湿气是中医学的,西医没有这个名词,湿气相当于人体的慢性炎症。汗蒸因为能够提高人体的功能,让人体的血液循环更快,同时免疫功能活跃起来。因此,从某方面来说是可以祛湿的。因为湿相当于慢性炎症,如果是汗蒸调动人体积极性,就是免疫功能,湿气可以吃掉,打个比方,类风湿汗蒸以后,本来不能动,汗蒸完之后,关节就会活动,这个中医上说就是祛湿。但是,随着汗蒸如果皮肤起疹子或者是起水泡,说这就是祛湿,这个不科学。因为汗是通过汗腺出来的,如果是汗管不通畅,就会出现小水泡,很正常的,跟祛湿没关系。建议蒸温度不能太高,可以适当的用温度低点,出汗少一点,时间长一点,这种蒸法对能够祛湿气有一定的好处,尤其是风湿病人。
语音时长 02:03

2021-06-25

78888次收听

归脾丸的功效
归脾丸是使用党参、酸枣仁、远志和白术等中草药为原料炮制而成的中成药物,其所具有的功效不仅仅是健脾益气,而且可以补血安神,对于心脾两虚和神经衰弱等多种症状都有治疗效果,还可用于改善女性出现的气虚崩漏等妇科疾病,对体质也有调理的效果。
脾湿是什么内容
在中医五行中,脾属土,主运化水谷、水湿。当脾胃受湿邪困阻时,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造成脾湿的原因分为外因、内因两部分。外因主要是季节、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脾湿,内因主要为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等造成脾气虚弱,形成脾湿。
语音时长 01:55

2018-09-29

58648次收听

脾湿吃什么药
脾胃中焦,是分清化浊的地方,水谷精微,都是先入于胃,然后过脾来分别转运。这个地方是容易产生湿气聚集的,但是脾湿,临床上要分清楚寒热之分,是寒湿,还是湿热。如果是寒湿,一般我们常用的是藿香正气散,这个是有成药的,它主要起到芳香化湿,散寒解表的作用。主要成分包括藿香、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厚朴、紫苏、白芷、桔梗等。藿香正气散在服用时要注意,不是感觉自己拉肚子就服用,一定是寒湿,如果是湿热,吃藿香正气散很容易加重病情。对于脾胃湿热,伴有腹泻症状的人群,可以用葛根芩连汤。如果是单纯的中焦湿热比较盛,可以用清中汤,如果寒热分的不明显,是脾虚湿困,可以用参苓白术散来健脾益气清化湿浊。
语音时长 01:55

2018-04-11

65908次收听

脾湿肥胖怎么减肥
脾湿肥胖,也叫虚胖,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往往脾虚跟肥胖伴行。因为阳气能够升腾,能够把水气化掉。脾虚,水谷精微运化就不足,容易聚集,升为痰湿,就形成肥胖的机理。那应该怎么办呢?要健脾益气,利湿渗水,甚至要燥湿化痰。比较常见的方法,可以用参苓白术散和防己黄芪汤,达到健脾益气,淡渗利湿的作用。如果痰湿比较盛,可以加导痰汤。从饮食上,要管住嘴,迈开腿。要少吃肥干厚腻的食物,但是不推荐完全节食,这样反而导致脾胃更加虚弱。平时要多加运动,可以振奋阳气,让脾胃功能加强,反而利于减肥。
语音时长 01:29

2018-04-11

61379次收听

脾湿怎么办
脾湿首先从饮食起居,少吃一些肥干厚腻,生冷的食物。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经常吃生鱼片之类生冷的东西,如果是脾湿的体质,要尽量少吃。另外油腻的食物,不利于脾的运化,容易酿生痰湿,也要少吃。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利湿、药食同源的食物,比如常见的茯苓、薏米,还有冬瓜,具有淡渗利湿的作用。化湿作用比较好的药物,比如白术、荷叶,可以代茶饮,也能起到健脾化湿的作用。脾湿的药物,比较常用的是参苓白术散,主要针对脾虚湿盛的症状。湿气比较重,还可以用平胃散。如果是寒湿盛,可以用藿香正气散。
语音时长 01:30

2018-04-11

58568次收听

02:02
什么是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主要是脾和胃的功能不协调,脾胃在五行上均属土,都与消化有关,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谷、水湿的作用,胃主收纳具有腐熟水谷的功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只有两个脏器功能协调运作,才能促进消化吸收,保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