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究竟是什么
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气与血共同构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血则负责濡养全身脏腑组织。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时,可能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月经不调等症状。
1、气的功能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类型。元气源于先天之精,藏于肾中;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营气行于脉中,化生血液;卫气行于脉外,抵御外邪。气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促进血液循环、津液输布和脏腑功能;温煦作用维持体温;防御作用抵抗病邪;固摄作用控制体液不异常流失。
2、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水谷精微通过脾胃运化而生,与肾精转化密切相关。饮食中的营养物质经脾胃消化吸收后,上输至心肺,通过气化作用形成红色液态物质。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防止血液外溢。血液充足时,面色红润、肌肉丰满、思维敏捷;血虚则可能出现头晕眼花、皮肤干燥、肢体麻木等症状。
3、气血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是血液化生的基础;气能行血,心脏搏动和肺气宣发推动血液运行;气能摄血,脾气固摄防止出血。血能载气,为气提供依附和运输载体;血能养气,营养物质滋养气的生成。气血失调时,可能出现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等病理变化,表现为疼痛、瘀斑、出血等症状。
4、气血不足
长期劳累、久病体虚、营养不良等因素可能导致气血两虚。常见表现包括精神萎靡、少气懒言、自汗盗汗、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等。调理需健脾益气、补血养心,可食用山药、红枣、龙眼肉等食物,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归脾丸、八珍颗粒等中成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气血恢复。
5、气血调理
日常可通过饮食、运动、情志调节维护气血平衡。饮食宜选择粳米、牛肉、菠菜等补益食材,避免生冷油腻;适度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流通;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忧思过度耗伤气血。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或遵医嘱服用黄芪精口服液、复方阿胶浆等药物,均可辅助改善气血状态。
维持气血平衡需长期综合调理,建议养成规律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伤阴耗血。冬季注意保暖以防寒气凝滞气血,夏季避免过度出汗导致气随津泄。若出现持续头晕乏力、月经紊乱等明显气血失调症状,应及时就医辨证施治,不可自行滥用补益药物。气血充足者亦需注意饮食有节、劳逸结合,预防气血耗损。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