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护理空肠造瘘管
空肠造瘘管护理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主要包括导管固定、周围皮肤清洁、营养液灌注规范及并发症观察等步骤。
1、导管固定
使用医用胶布或固定装置将造瘘管稳妥固定于腹壁,避免牵拉或扭曲。每日检查导管外露刻度是否变化,移位超过2厘米需及时就医调整。固定时注意避开皮肤褶皱处,防止压迫性损伤。
2、皮肤清洁
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环形清洁造瘘口周围5厘米范围皮肤,动作需轻柔。出现渗液时及时更换敷料,皮肤发红可涂抹氧化锌软膏。禁止使用酒精或碘伏直接接触黏膜组织。
3、营养液灌注
灌注前后用20毫升温开水冲洗管道,营养液温度保持38-40℃。采用重力滴注时悬挂高度距造瘘口30-50厘米,输注速度控制在50-100毫升/小时。每4小时检查管道是否通畅。
4、并发症观察
警惕导管堵塞、渗漏、皮肤糜烂等常见问题。若出现腹痛、引流液浑浊或发热,可能提示感染或肠管坏死。记录每日引流量,突然减少可能为导管移位。
5、日常维护
沐浴时使用防水敷料保护造瘘口,避免游泳或盆浴。营养袋每24小时更换,连接器每周消毒。随身携带备用固定装置和清洁包,定期随访评估导管状态。
护理期间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高纤维食物阻塞管道。每日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促进肠蠕动,睡眠时选择右侧卧位减轻导管压力。出现持续腹痛、导管脱出或出血等紧急情况时,立即平卧并压迫造瘘口,同时联系医疗团队处理。建议家属学习基本护理技能,共同参与造瘘管管理日记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