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吸虫病的症状
肝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乏力等症状。肝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肝脏门静脉系统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接触疫水传播。
1、发热
肝血吸虫病患者早期常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多在38-39摄氏度之间,可伴有畏寒、出汗等症状。发热是由于血吸虫卵沉积在肝脏组织引发炎症反应所致。发热症状可持续数周,严重者可出现高热不退。
2、腹痛
患者多表现为右上腹或脐周隐痛或钝痛,进食后可能加重。腹痛与虫卵沉积导致肝脏肿大、门静脉高压有关。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边缘,触诊时有压痛感。
3、腹泻
常见黏液血便或稀水样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腹泻因虫卵沉积在肠壁引起肠道炎症和溃疡所致。严重者可出现营养不良和脱水症状。
4、肝脾肿大
肝脏中度肿大,质地偏硬,表面光滑;脾脏也可明显肿大。这是血吸虫卵沉积导致门静脉高压和肝纤维化的典型表现。长期未治疗可发展为肝硬化。
5、乏力
患者常感疲倦无力,活动耐力下降。乏力与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及毒素吸收有关。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贫血表现。
预防肝血吸虫病应避免接触疫水,做好个人防护;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吡喹酮等抗血吸虫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应保证充足营养,多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恢复期避免劳累,定期复查肝功能;疫区居民应配合做好灭螺等防治工作。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肝纤维化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