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注意些什么
心肌缺血患者需注意控制危险因素、规范用药、调整生活方式、监测症状及定期复查。心肌缺血可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痉挛或血栓形成有关,需综合干预以降低心肌梗死风险。
1、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心肌缺血的主要诱因。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保持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通过低脂饮食和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糖尿病患者需维持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吸烟者必须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
2、规范用药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可预防血栓形成,硝酸异山梨酯片能扩张冠状动脉,美托洛尔缓释片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患者须遵医嘱长期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若出现牙龈出血、头痛等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3、调整生活方式
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时心率不超过最大心率的70%。饮食选择低盐低脂食谱,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肥胖者需通过饮食运动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
4、症状监测
典型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臂放射,持续3-5分钟。若疼痛时间超过20分钟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提示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突发冷汗均为危险信号,需立即呼叫急救。
5、定期复查
每3-6个月复查血脂、血糖等指标,每年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CT或造影可根据病情每2-3年评估血管情况。复查时需向医生详细反馈用药效果和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肌缺血患者应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日血压、用药及症状变化,外出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和急救卡片。饮食可适量增加山楂、丹参等药食同源食材,避免暴饮暴食和极端温度刺激。家属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备有自动体外除颤器更佳。通过规范管理和积极预防,多数患者可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