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应注意什么
骨折患者应注意制动固定、营养补充、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和定期复查。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暴力撞击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和护理。
1、制动固定
骨折后需立即用夹板或支具固定患肢,避免移位加重损伤。上肢骨折可使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保持患肢抬高。石膏固定期间禁止负重或拆除外固定物,若出现皮肤发紫、麻木需及时就医。稳定性骨折通常固定4-8周,复杂骨折可能需延长至12周。
2、营养补充
每日需摄入足够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促进骨痂形成,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增强骨密度。可适量食用黑芝麻、虾皮等高钙食物,同时多吃西蓝花、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帮助胶原合成。避免饮酒及高盐饮食影响钙质吸收。
3、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后应在康复师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以被动牵拉为主,后期增加抗阻练习。手指骨折可进行握力球训练,下肢骨折需借助助行器过渡负重。训练强度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宜,每日3-5次,每次15-20分钟。
4、并发症预防
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开放性骨折患者需按时换药避免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预防性抗感染。出现发热、患肢剧痛或异常分泌物时,需警惕骨髓炎等并发症。
5、定期复查
术后1周需拍片查看复位情况,之后每4周复查X线观察愈合进度。骨不连患者可能需要采用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严重移位者需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儿童骨折愈合较快,但需监测骨骨骺线是否受影响。
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乳制品和深海鱼类摄入。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夜间可用枕头垫高减轻肿胀。严格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定期复查确保骨折顺利愈合,一般上肢骨折需6-8周恢复,下肢骨折需3-6个月逐步恢复承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