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鱼腥草作用

59667次浏览

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抗菌消炎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泌尿系统感染、皮肤炎症等疾病。鱼腥草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多糖等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1、清热解毒

鱼腥草性寒凉,能清除体内热毒,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其挥发油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肺热咳嗽时可配伍桑白皮、杏仁等药材使用。鱼腥草注射液可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2、利尿消肿

鱼腥草能促进水分代谢,改善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对急慢性肾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临床常与车前草、泽泻等利尿药材配伍使用。鱼腥草提取物可减轻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水肿症状。

3、抗菌消炎

鱼腥草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可用于皮肤感染、伤口化脓等炎症。鱼腥草素是其重要抗菌成分,能抑制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病原微生物。鱼腥草软膏常用于治疗湿疹、皮炎等皮肤病症。

4、增强免疫

鱼腥草多糖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免疫力低下相关疾病有改善作用。鱼腥草可配合黄芪、党参等补气药材使用,提高抗病能力。

5、抗病毒

鱼腥草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抑制作用。其黄酮类成分能干扰病毒复制过程。在流感季节可用鱼腥草煎剂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鱼腥草滴鼻液可用于缓解病毒性鼻炎症状。

使用鱼腥草时需注意体质虚寒者慎用,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新鲜鱼腥草可凉拌食用,干品常用量为9-15克煎服。外用时可捣敷或煎汤熏洗。建议根据具体症状在中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鱼腥草,避免长期大量服用。日常可适量饮用鱼腥草茶,帮助清热祛湿,但不宜替代药物治疗疾病。

相关推荐

中医可以进行急救吗
中医可以参与急救,但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中西医结合或纯中医处理方式。
茯苓皮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皮具有利水消肿、健脾渗湿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泄泻等症状。茯苓皮是中药材茯苓的外皮部分,其功效与茯苓相似但更侧重于利水消肿。
维生素B12的作用及功能
维生素B12具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维持神经系统功能、参与DNA合成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维生素B12的功能主要有参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改善认知功能、调节能量代谢、支持免疫系统、促进婴幼儿发...
02:20
胃火旺盛怎么办
胃火通常是由湿热、食滞两方面原因造成。建议胃火旺盛人群在饮食方面,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以清淡饮食为主,多食莲藕、百合、菠菜、青菜、芹菜等蔬菜,重者可服用复方鲜石斛颗粒、清胃散、导赤散等清胃火的中成药。复方鲜石斛颗粒由鲜石斛、三七、葛根三味纯中药构成,具有滋胃阴、降胃火、生胃津、消胃炎等诸多功效,对于胃火上亢引起的口干、口臭、口苦、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口腔溃疡、面部起痘痘和胃火下行引起的大便秘结,小便发黄等症候群,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02:16
男人补肾壮阳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男人补肾壮阳,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理,不能一概而论。正常男性为提高生活质量可通过食物进行补充,如优质蛋白、坚果类、海产品等,都具有辅助补肾壮阳的作用;肾阳虚导致患者出现腰膝酸软、性欲减退、遗精、早泄、阳痿等症状,提倡多种疗法综合应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含有熟地黄、山药、菟丝子、鹿角胶等中药材的中成药进行调整。肾精亏虚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含有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盐车前子的五子衍宗丸。
身体忽冷忽热原因
身体忽冷忽热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是临床上比较多见,一种情况属于这种病理状态,多数有一些感染性的疾病,多是一些细菌性的感染,有一些病毒性感染也是这种情况,高烧之前就会出现怕冷四肢哆嗦、寒战,另外盖上被子以后也不能够缓解,但是寒战过后就会出现高烧,甚至高烧超过了39~40℃或者是伴有出汗,这种感染性疾病那么就会出现忽冷忽热的这种情况。另外除了细菌感染以外,一些原虫的感染,像疟疾,疟原虫的感染也会出现这种忽冷忽热就是寒战,发烧这种情况也是出现,除了一些感染性疾病以外,我们身体的激素水平的失衡,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忽冷忽热的情况,尤其是女性的朋友在更年期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更年期的综合征,也会出现这种身体的忽冷忽热,既怕冷又怕热的这种情况,也会经常出现。临床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用中医的说法就是营卫不和、营卫失调,于是循行在我们机表的营气,营是经营的营,营气和卫气,卫是保卫的卫,营卫气、营气和卫气的功能失调了,那么身体的也会出现,忽冷忽热的这种情况。
语音时长 02:00

2021-07-09

98383次收听

艾灰的功效与作用
艾灰的功效之一就是消炎杀菌,可以使伤口局部红肿和疼痛的症状减轻。再就是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能够促进伤口痊愈。除此之外,艾灰还可以改善宝宝红屁股,并且能够祛除脚气。
寒性体质怎么调理
寒性体质对温热有很强的喜好,不敢着凉、不敢吹风、哪都疼,可采取中药调理、针灸、按摩、拔罐及一般调理。在空调房里呆多了,因为空调比较凉,这时会出现身体很多部位疼痛,一般受寒、着凉,单纯的一次、两次受寒并不能称为寒性体制,但如果时间长了,受寒次数多了,才有所谓的寒性体质出现。一般调理有避免在过寒屋子里待很长时间,同时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起到活血化瘀作用,把身体寒气随血液活跃、血液流动,把寒气带出,因此不要过于贪凉,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工作时常、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尤其到了秋季,白天很热,晚上很凉,建议夜晚不要开窗睡觉。
语音时长 01:47

2019-11-22

53409次收听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是什么
湿是六淫邪气的一种,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邪气,湿气重有让头发沉、头发懵的表现。湿气重更多的是用药物化湿、祛湿。手、手指头或脚趾头出现小水泡或在关节部出现小湿疹,也是湿的表现。没有胃口吃不下饭,大便比较黏、比较粘马桶也是湿的表现。因此在常见症状中,很多都可以归为湿气重。有人说煮薏米可以化湿,其实也是一种药物。生薏米和炒薏米,在中药中很常用。还有去除体内湿气,要靠相应的体育锻炼。现代人比较缺乏锻炼,因此要重视这个好习惯,增加体育锻炼,除了可以控制体重之外,还可以化除体内湿气,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有比较好的提升。
语音时长 01:43

2019-11-22

60329次收听

湿气怎么治疗
中医讲,脾是生湿的源头,各种因素伤害了脾的运行,那么湿气堆积在身体里边,运不出去就变成了湿邪。影响脾的因素有吃的太薄,或者吃饱了坐着不动,吃的太油腻,吃凉的太多。平常缺乏运动,这些都是生湿的一些不良的方式,怎么要治疗这种湿气,首先要改变不良的方式,要多运动,别吃凉东西,饮食上要清淡,不能吃得太饱,通过中药针灸按摩的方法来祛除湿气。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薏米,红小豆。当然薏米跟红小豆它性味都是偏凉的,适合于湿热的病人。有些人他是这种属于寒湿的,用薏米的时候要用炒的薏米,红小豆就不是特别适合。
语音时长 01:33

2019-07-03

55169次收听

02:22
湿气的穴位保健
湿气的穴位保健是用取脾经胃经的穴位为主来祛除湿气。脾胃是生湿的源头,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形成大便稀溏、不成形等问题。用的最多的穴位叫阴陵泉穴。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其主要功能是排渗脾湿。有运中焦、化湿滞的功效,适当按摩,可以利小便,让体内的湿邪从小便而出,从而有利于脾的气机运行恢复。丰丰隆穴是化痰的要穴,湿邪重浊,粘稠的是痰,所以丰隆穴配阴陵泉穴是祛湿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01:22
嘴唇发紫是什么原因
引起嘴唇发紫的原因与心血管疾病、情绪、环境因素有关。嘴唇发紫与循环有密切关系,首先要考虑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或者肺部循环不好,比如有肺部不适、胸闷、心慌,要考虑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引起。除疾病因素以外,情绪也会引起患者口唇发紫,经常胸闷或者易怒或者休息不好、情绪暴躁等因素作用下,患者都可能会口唇发紫。除疾病因素以外,还应该更多的考虑环境因素,比如天气暗淡、环境阴暗的地方或者光线不好的地方,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嘴唇发紫。嘴唇发紫与循环、消化密切相关,如果出现症状,先到医院进行明确的鉴别。
中药泡脚的配方
中药泡脚针对不同的病情有不同的方法。中药泡脚的配方下面我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第一、温肾壮阳的,用的药物有阳起石、菟丝子、小茴香、肉桂、熟地、附子、芡实等。第二,活血祛瘀的方子,比如说丹参、赤芍、泽兰、桃仁、当归、大黄、牛膝、川芎。第三,祛风除湿的药方。比如说姜黄、肉桂、牛膝、秦艽,泽兰,桑枝、独活、赤芍、徐长卿、防己等。第四,消除疲劳的配方,有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川芎、陈皮、玫瑰花。第五、去脚气的配方,比如说像苦参、黄柏、大黄、蛇床子、紫草、赤芍、地肤子、蒲公英、陈皮等。第六,改善睡眠的,比如说像五味子、川芎、香附,夜交藤、郁金、百合、茯苓、柴胡等。泡脚的配方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病情,辨证的来选择药物治疗。
语音时长 01:09

2019-06-20

58508次收听

02:13
中医体质分类
中医体质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体质判定标准,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平和质主要以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特禀质以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临床中很多时候某个个体会存在各种体质相兼的情况,所以在养生保健时一定要先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分析,得出正确的体质后,再进行个体化的体质调养和养生保健。
北沙参的副作用
北沙参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滋阴中药,它能解热镇咳,祛痰平喘,抗溃疡,养阴清肺,防癌抗癌,但是服用不当也可能会引起肺气虚弱,脾虚便溏等副作用,所以服用北沙参是一定要遵医嘱,自己不可以盲目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