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压疮的原因有哪些
发生压疮的原因主要有长期受压、皮肤潮湿、营养不良、感觉障碍、血液循环不良等。压疮通常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破溃、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深部组织坏死。
1、长期受压
皮肤持续受到压力是导致压疮的主要原因。当身体某一部位长时间受压时,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这种情况常见于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尤其是骶尾部、足跟、髋部等骨突部位。对于这类患者,建议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减压垫或气垫床,减轻局部压力。
2、皮肤潮湿
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会增加压疮发生的概率。汗液、尿液等液体浸泡会使皮肤角质层软化,降低皮肤抵抗力,更容易受到摩擦和压力的损伤。这种情况多见于大小便失禁患者或出汗较多的人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或床单,使用吸湿性好的护理用品有助于预防压疮。
3、营养不良
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会影响皮肤修复能力,增加压疮风险。营养不良会导致皮下脂肪减少,皮肤弹性下降,对压力的缓冲作用减弱。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保证充足营养摄入,特别是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皮肤健康。
4、感觉障碍
感觉神经受损的患者无法及时感知压力或疼痛,不能通过调整体位来缓解局部压力。这种情况常见于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患者。由于缺乏保护性反应,这些患者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压疮。需要护理人员定期检查皮肤状况,帮助变换体位。
5、血液循环不良
血管疾病或低血压会导致组织灌注不足,降低皮肤对压力的耐受性。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等疾病患者局部血液循环较差,受压后更容易发生组织缺血坏死。改善基础疾病,促进血液循环,可以降低压疮发生概率。
预防压疮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改变体位,使用减压装置,保证营养摄入,适当进行被动或主动活动。对于高危人群,建议每天检查皮肤状况,发现早期压疮迹象及时处理。已发生压疮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根据压疮分期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避免感染和病情加重。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改善全身状况,促进伤口愈合。


 
 
                                
 
                                 
                                 
                                 
             
             
             
               
               
             
             
                                
                 
                                
                 
                                
                 
                                
                 
                                
                 
                                
                 
                                
                 
                                
                 
                                
                 
                            

